编者按
文化改造,常常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改造作用。今年以来,浦口监狱坚守安全底线、践行改造宗旨,紧紧围绕高质量建设“新时代全国一流的现代监狱”目标,丰富文化改造,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文化改造载体,完善文化改造形式,提炼文化改造内涵,紧跟时代步伐,树立了以文化熏陶、教化、塑造服刑人员的理念,积极营造监狱文化改造“百花园”,统筹推进“五大改造”落实见效,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束康乃馨背后的忏悔
“妈,快过春节了,不孝的儿子给您磕头了”!1月29日,监狱会见室的亲情会见现场,51岁的服刑人员周某突然站起身来,仔细整理了一下自己衣服,给78岁的老母亲跪了下来。
这一幕,让现场不少服刑人员及其家属都为之动容。
年迈的老母亲掩面而泣,她扶着儿子肩膀的手微微颤抖,看着眼前这个已经几次入狱、多次改造的儿子在年过半百之时才幡然醒悟,她激动不已。
“周某是2018年2月份到监区的,一开始他很是桀骜不驯,行为自由散漫,时常与身边的服刑人员发生摩擦矛盾。”十五监区副教导员张建钊回忆说,“有一次在洗澡时,别的服刑人员不小心碰到了他,他就大动肝火,辱骂推搡对方,被监区通报批评”。
“真心为周某现在的状态感到高兴,他能蜕变成这样,真的不容易!”张建国是周某的分管民警,据他介绍,周某虽然看着表面上什么都无所谓,其实内心深处一直牵挂着家里的老母亲,“有段时间我发现,他总是心事重重。每次找谈话,他总是支支吾吾,不愿说出口。”
在监区民警们的有心留意下,今年春节,监狱为家庭遭遇变故、改造遭遇挫折的服刑人员举办专场亲情会见,“我们第一时间就给他报了名。”
“老母亲已经78岁了,而我的刑期还很长,肯定不能给她养老送终了,我真的很悔恨。也从内心感谢监狱给我这次机会,能让我给母亲送束花、磕个头、道个歉,让她还能抱抱我”。在给母亲连磕了三个头之后,周某哭着对身边的警官说道。
陪母亲一同前来会见的周某妹妹告诉民警,这已经是周某的第四次服刑了。“每次家里人叫他好好改造,他都满不在乎,说自己早已把生死看开了。这次,监狱打电话叫我们来参加这个活动,我们都不敢相信,不信他还能悔过自新,还是要感谢监狱警官啊……”
亲情激励,常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改造效果。在充分运用亲情帮教力量的同时,注入“孝”文化,加强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感化、文化感染,已经成为浦口监狱常态化的工作之一。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之一。”浦口监狱分管教育改造的副监狱长朱扣春介绍说,“近年来,监狱积极宣扬孝德文化,创新开展‘百名母亲探囚子’活动,打造‘中华二十四孝’浮雕墙,自编自创《三德歌》手语操MV,在‘清明节’‘重阳节’进行专项教育,举办国学讲堂讲授《孝经》《弟子规》,增强服刑人员崇德向善、仁爱行孝的传统观念。”
迎春花里的365个祝福
春节,是辞旧,更是迎新。今年春节,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高墙之内的服刑人员也用特别的方式,将浓浓思念化为改造动力,放飞新生的希望。
“这些门厅旁挂着的红灯笼、中心马路飘扬的中国结、监房门口张贴的红对联,都是我们在警官的带领下,亲自动手装点的。”服刑人员刘某说,浓厚的节日气氛也感染了大家,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希望,“我们唯有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一年改造中,才能不辜负警官和等待我们的亲人。”
“每个监区门口贴着的对联,都是服刑人员在专家指导下,自己书写的。”入监监区监区长彭叶松补充道,“对联上的内容都是服刑人员心声的直接反映,虽然不是很对仗,文辞也显得有些生涩,但却是当下改造生活的真实写照。”
“剑胆琴心塑新人妙手起沉疴,赤胆忠心保平安丹心垂青史”“辞旧岁柴米油盐调和过往江湖味,迎新春锅碗瓢盆奏响新生改造曲”……
一副副对联,是监狱大力推进监区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以艺塑人,为服刑人员改造自我、提升自我提供的有益学习平台和展示舞台。
在监狱文教楼三楼的服刑人员书法艺术学习兴趣班,墙上“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几个字,内容来自《弟子规》,要求却指向了在这里学习书法的每一名服刑人员。在他们所书写的作品中,有软笔、硬笔书法,也有版画、素描、速写等。
“以前在外面的时候,整天忙忙碌碌,满脑子是怎么挣钱,怎么养家,对金钱、对经济、对物质享受,关注的比较多,这次参加书画学习和春联创作大赛,勾起了我对小时候写毛笔字的记忆,一笔一划,横平竖直,无不蕴含着做人的道理。”服刑人员王某一边小心翼翼地搁下手中的笔,一边说,“我喜欢写书法,不仅是美的享受,更多的是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静下来思考对生活的感悟,对曾经犯下罪行的忏悔,对父母、对身边人的感情。人生在世,除了吃和穿,还有许多……”
据悉,今年春节前,监狱专门联合句容市书画院开展了“迎新春、促改造”送文化进高墙活动,这也是句容书画院“送文化进高墙”第二个年头。
活动当天,书画家们就书画的一些基本知识与书法兴趣班的服刑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讲解,并当场挥毫泼墨,一气呵成书写了60余副从全监服刑人员中征集来的春联。
一副副自创的对联,就是一个个改造励志的座右铭,就是一年365个最美好的祝福。
“书法在中国有着极为崇高的文化地位,在服刑人员中也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服刑人员都想学、想练,用书法改变过去不良的生活习惯,用书法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浦口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耿瑞虹表示,“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深挖传统文化精髓,借助社会资源和力量,共同搭建帮教平台,既做锦上添花的好事,更做雪中送炭的急难事,通过形式多样、持续不断的文化教化,更好地收获服刑人员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改造实效,激发他们的改造动力。”
1234歌让音符在高墙唱响
“喊起1-2-1,队列走整齐,迈开改造第一步,新生脚下起……”
在浦口监狱的中心马路上,猎猎红旗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醒目,一支着装规范、步伐整齐的服刑人员队伍从远处走来,清澈嘹亮的歌声,惊动了树丛中几只春天的鸟儿。
“出门看队伍,进门看内务。”教育矫治支队副支队长户瑞雷是第一个在监区组织服刑人员走队列唱队歌的。
当时,户瑞雷担任九监区的副教导员,九监区的监房在西监区、劳动场所在东监区,服刑人员每日行进路程最远。“走的时间一长,每次队伍都是从整整齐齐走到稀稀拉拉。”为此,户瑞雷很是头疼。
“走队列不仅能体现服刑人员的精神面貌,更是监狱改造效果的直观表现。为了让服刑人员队列能走得更整齐更有劲,走出雄赳赳气昂昂的气势,我是真没少下功夫。”回忆起当时的苦恼,户瑞雷很有感触,“赶紧连夜填词谱曲,创作了这首《队列1-2-1》路队歌。”
队歌刚出炉,就起了作用。
“词很好记,曲子也朗朗上口,没两天,大家就全记熟了。”九监区服刑人员曹某说,“没事儿的时候还会哼两句。”
在这样的示范效应下,各监区的区歌应运而生。
2018年底,监狱结合“五大改造”因势利导,增加了《歌唱祖国》等一批爱国励志的歌曲,在全监范围作为路队队列的必唱曲目。
“现在,每天早晚,都能清晰地听到各个监区的收出工队伍嘹亮的歌声、响亮的口号和坚定的步伐声。”户瑞雷欣喜地说。
“歌能抒情,曲可言志。”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邹建琴动情地说,“监狱改造生活每日重复,自然会有些枯燥,好的歌曲既能励志,更能明确目标方向,对舒缓改造压力作用不可小觑。”
据了解,浦口监狱定期邀请社会演出团体、南京艺术学院等单位来监进行演出,常态性举办“歌颂祖国、歌唱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大合唱,连续三年举办“浦监好声音”海选及比赛……无论是日常的队列路歌,还是参赛曲目,无论是每次开饭前的规定歌曲,还是欣赏文艺演出的歌曲,每一次都唱到了服刑人员的心里,每一首都融入到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仪式感政治教育中。
“这是当前我们‘三声’教育的一部分。”朱扣春介绍道,“‘起床前有歌声、饭前有规范诵读声、晚上睡前有忏悔声’,这三声将文化改造融入服刑人员生活的一点一滴,也是监狱在统筹推进以政治改造为统领的‘五大改造’落地落实下,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创新方式方法的新招。”
1500本图书里飘来的花香
“各位同改,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文章是《静思箴言》。书中说,无论离家多久远,都会有亲人的牵挂……”
在十二监区的读书阅览室,一名服刑人员正在用生动的表情、质朴的语言向身边人描述着书里的故事,他讲述着自己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同时,围坐在一起的服刑人员都听得津津有味。
这是每周三下午,十二监区在阅览室开展的“共建、共享、共治”读书会。会上,服刑人员把自己喜欢的文章在读书会上分享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畅谈读书心得。
何为“共建、共享、共治”?
十二监区教导员王之阳为我们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共建’,就是监区服刑人员每人自愿提供1-2本图书给‘共享书市’;‘共享’,就是每一名服刑人员只要能够拿出一本书,不论大小厚薄,也不拘题材类别,就获得从书库中任选一本钟意图书的资格;‘共治’,即共享书库没有复杂程序,没有严密审查,由服刑人员自由组合,自行管理,自觉遵守,自我分享读书会心得体会。”
据悉,自“共享书市”开办6个月以来,十二监区图书库已经拥有超过500本图书,每名服刑人员人均阅读3-4本以上图书,自行组织召开读书分享会22次,参与人数达1000余人次,总阅读量在1500册以上。
“阅读习惯在监狱蔚然成风,友爱共享的境界深入人心。”朱扣春认为,“一所有温度的监狱才能改造出社会的合格公民,一所重文化的监狱才能为社会输送有文化底蕴的守法公民。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的职责使命”。
重文化,在浦口监狱已是传统。
2019年2月13日上午,惠浦成人文化学校在监狱文教楼四楼会议室举行新学期开学典礼上,多名服刑人员分别获得优秀学员和学习积极分子的表彰。
这所以成人为主、面向服刑人员学历教育的民办教育机构,目前在监狱开办已经有4个年头。“学校目前有学员320名,专兼职教师64人,设扫盲、小学四个班,开设语文、数学、读与写、数与算、道德、法律等多门课程。”校长卜长庆介绍道,一直以来,学校结合监管工作实际,本着教育人、改造人的办学宗旨,按照注重质量、彰显特色的工作思路,着力深化课程改革,为提高服刑人员文化水平、促进回归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以政治改造为统领的五大改造要求更加重视文化改造教化功能的发挥,文化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局面,可谓是学逢其时。”户瑞雷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