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驶在大运河畔的237省道,左边是一望无际的沃野,右手是波光粼粼的运河,令人心旷神怡。车子拐上高邮市车逻镇上庄村村委会门口的乡道,大约两公里长的道路两旁,造型各异的法治道旗、普法宣传栏、“法”字景观石络绎不绝,令人感受到不一般的法治气息。
村党支部仇书记执意骑上网格巡查电瓶车,专程带着记者从东到西跑了一趟,将一路的法治美景全都拍录下来。他告诉记者:“我们距离大运河最近,自小都是喝运河水长大。以前地处偏僻,经济偏弱,矛盾多发。近年来,在高邮市司法局的指导下,村里积极打造大运河特色法治文化景观,不仅扮靓了村居环境,更耳染目濡地教化村民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如今,村民的法治意识不断提升,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因“河”而城的高邮
“大运河的历史可追溯到2500年前,沿线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高邮‘因河而城、依河而建’,大运河高邮段全长达43.6公里,历史遗存丰富,文物古迹众多,是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起大运河,似乎每个高邮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高邮市司法局局长濮国华告诉记者:“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支撑。推动建设大运河法治文化,正是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高邮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高邮市司法局积极谋划打造独具大运河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不断丰富高邮运河文化的内涵,擦亮这张“流动的名片”。自2022年起,以大运河为线,南起南关坝,北至枕水湾法治水利广场,串联起沿线的盂城驿、南门大街、王氏纪念馆、抗战胜利最后一役纪念馆等10余处历史文化遗址和人文景观,推出全长5公里的大运河法治文化体验线,并于当年底获评为全省法治文化特色园。拓展大运河法治文化阵地,逐步形成“由点及片、由村居至乡镇”的延伸态势;坚持“面向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原则,将法治文化阵地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建成颇具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
“法”字的不同写法
记者在位于高邮县城中心的法治文化公园看到,一位老奶奶一边牵着小孙儿蹒跚学步,一边指着林荫道上散落铺设的各种不同写法的“法”字青砖,口中念叨着:“这个是‘法’字,这个也是‘法’字。法,法律的‘法’。我们长大了要学法律,还要遵守法律……”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就像是孔乙己说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一样,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但正是这位奶奶日复一日的“唠叨”,无形中将一颗“法”的种子播撒在幼儿心中。这,也就是法治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力量。
近年来,高邮市司法局一直注重法治文化的融入和渗透,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法治元素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当中,不断提高公民的法治信仰和法治意识,浓厚法治文化的社会氛围。他们融合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组织编印学法专刊《先行者》、城乡居民普法小报《萤火虫》,拍摄《母亲的话》《宪法的传承者》等法治微电影、微视频,编排《对家暴说不》《法治扶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作品,营造起浓厚的法治氛围。
“法伴人生”共前行
“欢迎您来到高邮市青少年法治教育馆!”随着电梯的门缓缓打开,一个悦耳的声音响起。谁也想不到,在高邮市检察院的大楼里,居然“藏”着一个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边上同时亮起的电子数字,显示着前来参观的人数统计。
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青少年法治教育馆采取图文展览的方式,解读了人从出生到成长、到最终死亡的“全生命周期”不同时间段的相关法律法规,让孩子们在参观学习中领会“法伴人生”的真谛;通过视频播放,介绍毒品相关知识及其危害,引导孩子们“珍惜生命,远离毒品”;人机互动问答及小游戏,切实激发孩子们学法用法的积极性。
近年来,高邮市还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目标,将大运河法治文化建设与美德教育、地方文化相融合,深入开展“法律进社区·文明进万家”“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等系列主题活动。公安局启动“文明出行”专项行动;法院成立旅游巡回法庭,传递遵纪守法的良好理念;水利局开展“水资源保护”进校园进社区主题活动,在全市逐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有效维护大运河沿岸和谐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