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衔接,推动社区矫正信息互通互联,着力破解入矫衔接执行难等“中梗阻”问题;
强化网格管理优势,通过联合村(居)网格员下沉至边界区域实地走访,及时掌握社区矫正对象日常轨迹;
夯实跨省合作根基,破除区域壁垒,联合边界建立社区矫正“跨省合作”机制,助力社会安全稳定……
6月20日,走进苏州市吴江区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矫正宣告室、情绪宣泄室、远程会见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齐全,让记者“零距离”感受吴江社区矫正助力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成效。
“创新社区矫正管理模式,助力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吴江区司法局局长金江华介绍,近年来,吴江区司法局按照“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要求,聚焦“促进融入社会、预防减少犯罪”目标,严格落实“精细管理、精准矫治、精心帮扶”机制,持续推动社区矫正依法规范、创新发展,构建起全域覆盖、无缝衔接、监管有力、运转高效的社区矫正助力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执法机制,实现社区矫正质效大提升。
制度先行
打通优化营商环境“关节点”
“我的公司能正常运转,得益于区司法局出台的《助力涉企社区矫正对象生产经营八项措施》。”社区矫正对象周某坦言。今年3月,周某获假前往嘉兴,顺利拿下竞标工程项目,合同总额高达4000多万元。
“社区矫正对象请假跨省外出并非易事,相比之下,他非常幸运。”吴江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科科长陆安生介绍,周某因交通肇事接受社区矫正,作为公司负责人,许多事务必须亲自到场处理,但接受社区矫正期间,离开执行地请假难,开展相关经营受到限制,吴江区司法局出台的《助力涉企社区矫正对象生产经营八项措施》,为企业运转打开希望之门。
为解决民营企业实际经营者或负责人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离开执行地请假难、开展相关经营活动受限制等问题,长三角社区矫正一体化建设以来,吴江区全力为社区矫正对象纾困解难。
2021年8月,苏浙沪三地检察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制订《示范区涉民营企业社区矫正对象经营性外出请销假管理细则(试行)》,2022年3月,吴江检察院和司法局出台《助力涉企社区矫正对象生产经营八项措施》等一系列新政,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据悉,该细则实施以来,区司法局共审批事项140余人次涉企社区矫正对象外出,助力吴江企业赢下2亿多元的业务额。
科技支撑
构筑智慧监管“一张网”
“你未经批准擅自越界离开指定区域,我们将依法处理。”在接到系统报警提示社区矫正对象赵某私自离开居住地的信息后,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立即通过电话予以警告。
这是吴江区司法局在本报技术团队科技支撑下,探索特殊人群监管数字化转型、全力推进“智慧矫正”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吴江区司法局以“智慧矫正中心”建设为契机,全力推动社区矫正中心提档升级,打造了场所独立、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标准化矫正中心。将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与智能“云管理”模式互联共享, 构建“智能管、精准矫、云端学、链上考”的信息化工作体系。与公安“雪亮工程”、政法信息平台等共建共享,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元素,赋能示范区社区矫正高质量发展,初步实现矫正教育精准化科学化,监管方式智能化信息化。
“以前全靠‘人盯人’,为避免脱管、漏管情况,大家工作量非常大。现在,我们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移动设备信息化核查,有了‘这张网’,不仅可以实时定位、跟踪管理、查询历史轨迹,系统还会自动报警和备案。”吴江区司法局副局长孙坚真对本报智慧化产品给予高度肯定。
社区矫正监管“一张网”,确保矫正数据的高效用。利用信息化技术,盘活现有数据资源,吴江区司法局努力打造社区矫正大数据资源库,联合区检察院开发运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涉民营企业社区矫正大数据监督平台”,有力保障刑事执行检察中“异地受理”“信息共享”和“监督一体化”等创新工作,依托三地协同联动监管确保人员流动管理安全有序。
数据显示,该平台在示范区上线运行以来,已累计录入社区矫正信息1300余条,请销假信息280余条,平台推送监督预警信息40余条,示范区线上协作处理案件2件。
在实施移动设备定位监管的同时,区司法局还通过本报“在矫通”APP,实现了社区矫正对象日常人脸签到、语音汇报等功能。“远程管理、云端学习的形式,确保了社区矫正对象教育的延续性。”孙坚真说,“各方建立应急处置联动机制,一旦发生社区矫正对象脱漏管等突发事件,即可迅速联动,协助处置。”
服务并轨
点亮社矫对象“回归路”
“司法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平时鼓励我,还给我分享各种公益活动,为此我还加入了社区矫正‘新曙光志愿者服务队’。”前不久,正在帮助小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吴大姐感慨“服务社会赢得的掌声远比物质上的给予更珍贵”。
2020年,在吴江开店的吴大姐因虚开增值税发票被判处有期徒刑宣告缓刑,随后便到其所在辖区司法所报到。
“没想到一时糊涂贪小利,最终却失了大义。”吴大姐告诉记者,刚入矫那会,自己年纪大,各种负面情绪加在一起,心理压力、个人精神状态很差。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陆晓华主动上门走访,并为吴大姐制定了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吴大姐入矫前,是街坊邻里中有名的‘热心肠’,入矫后,我们希望吴大姐把这份‘热心’用到公益活动中去。”陆安生说,社区矫正重在“矫心”。区司法局实时关注辖区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状态,主动了解情况,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化解心结。
近年来,吴江区司法局创新探索教育矫正新模式,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共建共享7个社区矫正教育和技能培训基地,共同开展示范区社区矫正联合培训大课堂,常态化举办青吴嘉三地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活动等。
截至目前,示范区已举办志愿者活动126次,建立多元化帮扶工作站12个,合作共建民主法治示范村65个。
为全面提升矫正教育监管精准度,吴江区司法局聚焦犯罪类别、个体特征、心理状态等,疏堵结合精准施策,实现将矫正重心从“管”向“治”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针对存在不同困难的社区矫正对象,实现分类管理、个别化矫正,精准落实帮扶责任。对有就业意向的社区矫正对象,积极开展就业帮扶及就业推荐;对经济有困难生活无保障的社区矫正对象,通过联系民政部门落实低保等保障措施,有效消除社区矫正对象可能重新犯罪的因素,帮助其顺利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