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矛盾找佃能,他能柔能刚,能谋善断。”这是当地群众对他的赞誉;
“面对疑难纠纷,我不能和稀泥,做调解员要有一颗为民服务的诚心,为当事人着想的真心和耐心。”蒋佃能认为。
前不久,蒋佃能接到社区网格员报告,一楼的王某与二楼的陈某发生纠纷,闹得不可开交。
原来,一楼的王某开烟酒零食店,二楼的陈某开健身房。二楼哑铃片常常砸到地上,使得一楼响声不断,灰尘到处飞落,屋顶的摄像头也被震坏,影响到了楼下超市的正常营业。一楼的王某提出3万多元的赔偿要求,二楼的陈某只答应赔3000多元。两人互不相让,发生冲突。
蒋佃能到达现场后,及时安抚双方情绪。针对赔偿标准,蒋佃能仔细对比商店以往账目,分析商店损失金额,耐心劝说双方以和为贵,最终,双方签订了调解协议。
调解结束后的第三天,蒋佃能又来到健身房和商店,看到二楼在地上铺了垫子,两商家都已正常经营,他这才放心。
“面对疑难复杂纠纷,我不能和稀泥!”蒋佃能表示,作为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不能只做“和事佬”,更不能“和稀泥”,法律才是我们调解工作立得住脚的根基。
正是这样的高标准,十多年来,蒋佃能带领七里甸司法所工作人员调解成功率在95%以上。
新时代普法既要接地气,更要聚人气
为增强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帮助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近日,蒋佃能带领普法团队来到镇江市润商小学,以“逐梦新时代 自信向未来”为题,开展法治宣传进校园、法治春风润少年等宣传活动,为青少年成长撑起法治“保护伞”。
每到开学季,蒋佃能都结合实际,走进校园,通过讲法治故事、法治案例以及开展法治场景式互动,将《民法典》《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生动有趣地呈现出来,受到孩子们一致好评。
“新时代普法工作既要接地气、冒热气,更要聚人气。”讲起普法,蒋佃能滔滔不绝。
记者了解到,在蒋佃能的带领下,开展法律“进企业、进工地、进军营、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等全覆盖普法活动,已经成为司法所的常态化工作。
“构建法治校园、法治乡村,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普法是提升群众法治素养的关键一招。”蒋佃能表示。为做好普法工作,蒋佃能不断延伸普法触角,他的私家车后备箱里面摆放着《法伴人生路》《农民工的权利保护》等法律相关书籍,方便随时学习或送给百姓。
社区矫正,矫的是行为,正的是人心
基层司法工作中最考验功底的是社区矫正。如何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刑法人性化的一面,蒋佃能思考了很多。
“社区矫正,矫的是行为,正的是人心,我们多付出一点爱,就可能拯救一个人,挽救一个家!”蒋佃能坦言。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但蒋佃能清楚,浪子回头并非易事,需要付出太多的悉心教导和不懈努力。关心引导好每个特殊人群,就等于为社会消除了一个个隐患。
社区矫正对象李某入矫初期是个“刺头”,不按规定时间报到,有时不参加学习,监管过程中常出现不耐烦的态度。
“必须尽快让李某转变心态。”本着不放弃任何一个社区矫正对象的理念,蒋佃能暗下决心,多次上门走访。
原来,李某家庭困难,出狱后找工作四处碰壁,苦恼不已,情绪一直处于烦躁不安的状态。
“你安安心心矫正,其余的事情我想办法解决。”蒋佃能安慰李某。经过多方联系,蒋佃能帮李某找到了一份工作,彻底转变了李某的态度。
李某父亲见儿子的工作有了着落,紧握着蒋佃能的手流下了感激的泪水。后来,李某还邀请蒋佃能担任自己婚礼的证婚人。
“不管是社区矫正对象还是安置帮教对象,亦或是强制戒毒的后续照管人员,从其身心角度讲,是有负面心理因素的。因此,我们要尽力帮助他们改邪归正。”在社区矫正工作中,蒋佃能主动融入润心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心理疏导,扫除他们心底的尘埃。
多年来,蒋佃能竭尽所能,坚持采用“真情实意”工作法,与刑释人员常联系、定期回访、月月谈心,用一颗滚烫的心感化教育他们,用真情照亮他们回家的路。他们中许多人从自己创业成功到助人就业创业,从脱离矫正到向新来的矫正人员现身说法。
一路跋涉,一路花开。十七年如一日,蒋佃能作为一名军转干部,把自己当成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紧紧地铆在服务群众第一线,用奋斗者的姿态在基层司法行政战线谱写了一名基层司法所长一心为民的朴实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