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法治领域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连续3年组织开展“法治为民”实事项目146项,通过“法治+为民”“目录+责任”“督察+评议”三道加法,运用法治手段服务保障民生,有效解决了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让更多法治建设成果惠及于民。
行政处罚“简易程序”业务量大、处罚金额小,其处罚对象具有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2021年,江苏省停用纸质定额票据后,昆山综合执法部门的路面执法遇到了难题:一方面,被罚对象缴款难、取票难,收到处罚决定书后,需现场支付现金或跑银行柜面缴款,并跑执法单位取票,办理不便;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滞纳金和引发执法矛盾。为有效解决相关问题,昆山市财政局将财政非税(票据)收缴电子化项目列入2022年度法治为民实事项目,推动执法系统与非税系统对接,实现区镇综合执法移动式罚没征缴全领域全业务全覆盖,征缴效率显著提高,滞纳金和不明款大幅减少,执法矛盾得以缓和,全市开具缴款通知书(处罚决定书)12.55万单,涉及处罚金额5553万元,及时完成罚没款征缴占比99.05%。
这只是昆山法治为民实事项目实施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民办实事、解民忧的具体实例之一,法治为民实事项目活动创新了践行法治为民理念、优化法治惠民服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路径。
突出“法治+为民”两大属性
实现精准化选题
每年年初开展法治为民实事项目征集,明确“法治”和“为民”为选题两大必须标准。坚持依法办事,强调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项目内容突出贴近群众心声、关系生产生活、紧扣工作实际、符合法治要求“四大特色”,真正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的法治项目纳入为民办实事活动。
健全“清单+责任”两项机制
实现项目化推进
实施“法治为民”实事项目目录化管理制度,精选并发布年度目录,明确责任单位和项目完成时限,项目化推进,全程跟踪指导,定期报告工作进度,对完成进度脱幅严重、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进行一对一辅导,制发点对点提示函,保证项目按时有序推进。健全市委依法治市办统一组织、各单位分别实施的责任机制,形成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有考评的“四有”工作规范,把群众期待转化为压力传导,激励项目单位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
用好“督察+评议”两个抓手
实现闭环化管理
将“法治为民”实事项目申报和实施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开展“法治为民”实事项目专项督察,对未按照要求开展项目或者项目实施效果不明显的单位,通过督察专报、通报批评等多种形式,及时督促有关单位进行整改。组织“法治为民”实事项目评议,邀请“两代表一委员”、法治督察专员、基层群众代表、新闻媒体工作者等组成评议团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现场评议,努力实现法治建设过程人民参与、效果人民评判、成果人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