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通,有这样一位“法律明白人”家喻户晓:他的手机是“村里的110”,他的家成了“微型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10多年来,他撰写了80万字民情日记,参与了1000多次纠纷调解……他就是2021年度全国法治人物、全国平安卫士,启东市海复镇庙基村“法律明白人”倪伯苍。
近年来,南通大力实施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将“法律明白人”培育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法治南通建设一项基础性工作,作为民生实事项目加以推进。像倪老伯这样默默耕耘在基层一线的“法律明白人”,南通市已经优选培育1.81万名,覆盖所有基层治理网格。他们每天穿梭于胡同小巷、村居民舍,承担着收集社情民意、宣传法律政策、调解矛盾纠纷、引导法律服务等责任,在江海大地播撒着耀眼的“法治星火”,相关服务惠及300多万基层群众,积极推动着法治乡村建设的升级提速。
“立体式”共育提升素养
超大屏幕、全域区镇、市镇联动……2022年6月8日,依托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启东市近千名“法律明白人”参与到线上线下双向联动的法律明白人培训会议中去,现场发放证书徽章、进行实地观摩、实施青蓝结对,优秀“法律明白人”倪伯苍同志为“法律明白人”们作业务辅导,这场为民初心与法治信仰的“双向奔赴”干货满满。
据悉,“网络+实体”“线上+线下”这样的培训模式,南通的“法律明白人”已经习以为常。近年来,南通市突出技能提升、业务提质,建立以县(区)为中心、以乡镇为重点的分级分层培训体系,全市共组织“法律明白人”法治培训、法治讲座900余场次,发布“法律明白人”云课程120余次,组织1700余人次参加案件旁听庭审、观摩调解现场。依托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新建的乡村振兴法治学院,开设10余类特色法治课程,开发22个基层法治培训现场教学点,为“法律明白人”充电赋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后勤支撑”。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的信念一直在我心中,所以我一直将邻里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处理……”海门区常乐镇官公河村“法律明白人”张琰正在香樟树下分享担任“法律明白人”以来的工作感悟。作为土生土长的官公河村人,他是官公河村的“活地图”和“百事通”,自“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实施以来,积极打造“老兵张琰法律明白人工作室”,累计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9起,帮助村民办实事、解难事23件,张琰成为官公河村百姓最信赖的“娘家人”。
除了召开故事分享会,南通积极探索“法治加油”“技能充电”的有效路径,通过编印发放优秀“法律明白人”工作感悟集和漫画读本、实施“法律明白人”“青蓝工程”、建立132个“法律明白人”工作室、推进基层法庭结对共建等多种形式,建设“法律明白人”青蓝衔接、典型领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成长通道”。
“复合式”激励挖掘潜能
“去年,我有幸加入了‘法律明白人’队伍,政府给我们组织了免费农技培训、法律培训,还赠送了团体人身意外保险,给了好多优惠帮扶政策,我们心里暖暖的,工作也更有干劲了。”如皋市搬经镇的一名“法律明白人”坦言。
在南通,对“法律明白人”走心的关心关爱一直落在实处。2022年6月,全市“法律明白人”均收到了包含送书籍、帮技术、送农资、助信贷、便结算等18项优惠帮扶政策的“通晓法”专属大礼包。该大礼包由南通市司法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农村商业银行共同推出,截至目前,5200余名“法律明白人”已经获批贷款授信证书,可以享受低息信用贷款。随后不久,全市1.8万余名“法律明白人”再次获赠“通晓法”“法律明白人”团体意外保险,团体险最高保额达1.8亿,给了“法律明白人”群体大大的“定心丸”。
“我们还专门出台文件,在推荐村(社区)干部后备人才、发展培养党员、评选普法先进等方面,对优秀‘法律明白人’予以倾斜,充分激发‘法律明白人’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法律明白人’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发展。”南通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志强介绍。
一项项真招实策,进一步推动着“法律明白人”培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沉浸式”服务提速善治
出生在渔民家庭的张祖发一家靠捕鱼为生,对长江有着深厚又特殊的感情。《长江保护法》颁布实施后,张祖发放弃了祖祖辈辈的手艺——织渔网,加入了“法律明白人”队伍,带头召集一群热心普法的退捕渔民组成志愿队。从“捕鱼能手”到“法律明白人”,张祖发用实际行动带动了一批又一批人加入了护江行列,化解了一件又一件矛盾纠纷。
“‘法律明白人’是基层治理最为活跃的‘平安细胞’,他们来自群众、根植于群众,把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作为头等大事,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逐渐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法治动能’。”南通市司法局副局长周昌元介绍。
点滴微光,可成星海。近年来,南通市按照“一人多用”原则,鼓励支持“法律明白人”参与共建法律服务社、共创普法公益项目、共推基层依法治理等实践活动,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积极助力乡村善治转型升级。
全市1.81万名“法律明白人”担当基层法治宣传“带头人”,开展“普法入民心”工程,参与“普法助民村居行”“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等系列活动620余场次,利用乡情、亲情、友情“三情”资源,大力宣传宪法、民法典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乡村田野留下了一行行忙碌的普法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