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驻法院的人民调解员……”
今年6月,马爱民从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岗位上退休后,“无缝连接”当起人民调解员。
为什么退休后“再就业”?
马爱民说:“干了一辈子法律服务工作,退休了还想继续发挥余热,为诉源治理、为矛盾调解尽点绵薄之力!”
农民工兄弟:她是我们的“好大姐”
从2004年到2022年6月退休,马爱民在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18年来,累计办理的法援案件将近2万件。
在她办理的法援案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劳动争议类案件,受援的农民工兄弟都亲切地叫她“马大姐”。2018年11月,一群农民工来到区法律援助中心,称工厂停业,老板拖欠工资,大家一筹莫展。马爱民与农民工交流后了解到,这家企业欠下了110名农民工共计100多万元的工资。
随后一段时间,马爱民奔走操劳。最终,农民工优先获得了80多万元的执行款。拿到工资的农民工们纷纷向马爱民道谢。
“马大姐,你就是我们农民工的亲大姐!”
为了更好地服务贫困农民工,2020年,马爱民向区司法局提议,在区人社局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打通服务民工的“最后一公里”。当年7月,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实现了法律援助与劳动争议的咨询、代理、调解、仲裁“四位一体”的无缝对接。近年来,工作站在及时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切实维护劳动者,尤其是困难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困难群众:她是我们的“暖心人”
“免费帮我们打官司、讨公道,还给我们申请救助金,马主任是我们一家的暖心人!”
谈到马爱民,受援人高大妈赞不绝口。高大妈家境贫困,两个女儿都身患残疾,丈夫遭遇车祸去世后,在马爱民的帮助下,她拿到了赔偿金,还申请到了特困救助金。
“好人”“暖心人”,是淳朴的困难群众贴给马爱民的标签。参加法援工作后不久,一名95岁高龄的五保户找到了马爱民,称房屋拆迁款被侄子“骗”走,侄子答应赡养自己的承诺,却被忘得一干二净。为了帮老人讨回公道,马爱民多次上门调查取证,为其代写诉状。
法院开庭审理后,解除了老人和侄子的遗赠抚养关系,并判处侄子返还老人拆迁款。“姑娘,你真个好人啊!”老人拉着马爱民的手,感动地说。
帮助讨回老人的赡养费、孩子的抚养金、工人的工伤待遇、群众的人身损害赔偿……在法援工作的18年,马爱民暖心帮扶的故事不胜枚举。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马爱民一直保持着“上门援助”的工作模式,遇到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对象,她都是上门服务、了解情况,架起法援中心与弱势群体的“连心桥”。
马爱民:我是调解矛盾的“新兵”
省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先进个人
虽然一直在干法律工作,也化解过无数的矛盾纠纷,但谈及调解员的新角色,马爱民却说自己是个“新兵”,需要从头开始学习,“法援案件类型相对固定,但调解员接触的案件更为宽泛,很多法律知识我需要学习,也要向老调解员学习调解的方法。”
成为人民调解员后,马爱民就遇到了业主拖欠物业费的案件。马爱民挨个给业主打电话,了解业主的想法,收集他们对物业公司意见的同时,也向他们普法。
“一些业主电话沟通后,就补缴了物业费。有些则表示要当面协商,我们也组织双方坐下来谈,最终,这批案件全部圆满化解!”
从6月成为人民调解员以来,马爱民每个月都成功化解近20件纠纷。
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就会一直调解下去!谈及什么时候才真正“退休”,马爱民微微一笑后,再次投入矛盾调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