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两张桌,“法律明白人”和村民坐在一起聊聊家常,话话村务,学学法律,从村集体经济发展到邻里纠纷,村民都愿意到“援法议事堂”议一议。
丫河村,作为常州市第一批“援法议事”试点村,在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同时,其打造的“援法议事堂”已成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议事渠道。
“援法议事”解决百姓实际问题
常州市武进区牛塘镇政法委员邵劭说:“‘援法议事’,目的就是化解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将村里面的重大事项通报给村民,并就某件具体的事情在一起议一议,比如村里修路、土地征收、环境保护、物业管理、社会保障等具体事项的可行性,法律层面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在丫河村党群服务中心对面,有一片占地20亩的“丫河精品小菜园”,在菜地的边上有专供人们休息的凉亭,20亩地被分成了若干块两分、三分地的小菜园,每块小菜园的边上都竖着一块“某某小菜园”的标识牌。
“这片小菜园原本是葡萄园,我们经过‘援法议事’将其改建成了小菜园。”丫河村法治带头人包亚春说,“刚开始建小菜园的时候,一些村民是不愿意的,我们就召集大家过来议议这件事。通过议事,让老百姓知道,我们这个项目是做什么的,做成以后是什么样的效果,能产生什么样的效益。老百姓如有不同意见,可以在会上提出来,大家一起再议。一次议不成,两次、三次……直到把事议成。”
丫河村为什么要将村民的葡萄园改建成小菜园呢?
“主要是为了解决搬迁到附近小区生活的老百姓的种菜问题。对于丫河村来说,当初将葡萄园改建成小菜园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既要处理好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又要解决好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包亚春说。
原来,过去老百姓在家里都有菜园,现在搬进小区,一下子没有菜园不习惯,就将小区的绿化地开垦成了菜园地,不仅破坏绿化,给菜地施肥时气味也很大,附近居民闻着很难受,就产生了矛盾。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村委会把附近老百姓的葡萄园收购过来,改建成菜园,让大家去种。现在老百姓种菜的问题解决了,绿化也恢复了。
丫河村上村小组村民王梅芳说:“村里的小菜园之前就是我们组里的田。因为征地涉及到我们的利益,村里召开援法议事会,征求了我们的意见。现在每家每户都有地种,我们也拿到了补偿,挺好的。”
“援法议事堂”集中民心民意
2021年,丫河村按照“有阵地、有制度、有活动”的要求,将“援法议事堂”建在村党群服务中心,牛塘镇镇长为“援法议事堂”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成员由镇村干部、蹲点干部、村法治带头人、司法所负责人、“三官一律”“两代表一委员”“法律明白人”、群众代表等共29人组成。
“援法议事堂”以“百姓议事堂”为基础建成,村干部每个季度至少在村里召开一次“援法议事”会,并邀请城管、建设、司法、派出所等相关部门参加会议。
邵劭介绍,“我们收集会上的问题形成交办单,能当场给老百姓答复的,就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就根据交办单尽快形成一个意见,由分管领导牵头交给负责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有些问题镇上没有权限解决,我们就向区人大、政协报告,尽全力给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着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村里一个老旧小区存在停车难问题,之后通过“援法议事”现场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明白人”一起研究讨论解决办法。商讨改造后,原本只能停两百多辆车的小区,现在可以停1000多辆车,还增加了800多个电动自行车停车位以及20多个电动汽车停车位。
“村里的事,一定要让老百姓参与,让大家有知晓权。通过‘援法议事’,老百姓提出了很多合理的意见建议,村里也收集了民意。”邵劭说。
“调解工作是一碗良心饭”
“做调解员就是跟人打交道,基本上要了解每个村的张三李四是谁,什么性格,怎么打交道?除此之外,律师在基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援法议事,必须要有律师参与。”包亚春认为。
79岁的人民调解员王连大总结了自己多年的调解经验:“做调解工作,要因人、因事依法引导,所有事情都要公正,依法、依理处理,要先稳住矛盾。”
在王连大看来,邻里之间产生矛盾就是沟通太少,“原来我们村里调解是情、理、法;现在是法、理、情,先依法、依理,再讲情”。
“给老百姓普法、讲道理,还要给老百姓把问题解决掉,这才是‘援法议事’的意义和目的。”常州市司法局宣教处工作人员张杨说,“每次议事,村里都会找持反对意见的老百姓过来一起议。”
“矛盾纠纷的产生多因利益,如果让老百姓的实惠多一点,矛盾就会少一些。”包亚春说,“像今年这么热的天,水位下降,田地要种粮、种菜、浇水,我们都想办法为老百姓解决。”
丫河村的村民几乎都有包亚春的联系方式,无论大事小事、白天晚上,遇到事情就会一个电话:“我这里有点事,老包你来一趟呀。”
这不,一位村民打来电话,请包亚春去处理移动线路被车辆拉掉的事情,椅子还没坐热,包亚春再次起身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