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兴市以满足群众法律需求为导向,以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为目标,不断完善“窗口”到“家门口”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法治赋能、重心下沉、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模式,在全市304个村(社区)筹建“法律之家”,努力解决基层治理法律资源短缺难题,激活社会治理“末梢神经”,推动基层治理升级提速。
试点先行 打造法律服务优质阵地
宜兴市芳桥街道金兰村是农业村,过去该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产生了不少农田征用、出租、转包、合同签订等方面的纠纷。经精心治理,该村先后捧回“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无锡市美丽乡村”等荣誉。
芳桥街道金兰村党总支书记蒋仲良说:“转变始于近年,在宜兴市司法局指导下,我们打造法律服务优质阵地,成立由村综治专干、法律顾问、乡贤‘五老’、‘法律明白人’以及司法行政工作者等组成的‘法律之家’。‘法律之家’成员既当网格员、法治宣传员,又当人民调解员,说百姓话、评百姓理、解百姓忧,努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打造可复制的“村(社区)法律之家”推广样本,宜兴坚持试点先行,通过广泛调研、听取基层意见,结合地域特色,率先在徐舍美栖、湖洑西村打造全市“法律之家”样板——美栖花田议事厅、洑西山景说法室、玫瑰学法广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法律站点。
站点投入使用以来,开展法治讲座20余场次,接待群众170多批次,化解疑难复杂纠纷40余件,办理各类公证、法援、仲裁等结对业务77件。
在此基础上,通过试点运行,及时梳理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步细化调整法律服务项目与工作流程,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服务指南,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努力为群众提供精准高效的法律服务。
目前,以“心、理、法”为主题构建的“法律之家”,逐渐成为百姓遇事有地排忧的心灵驿站、纠葛有地说理的温馨港湾、矛盾有法可寻的法律小屋。
关口前移 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村民倪某的父母年事已高,平时由倪某照顾起居,倪某虽有长兄,但其未尽赡养义务。倪某来到“法律之家”向“法律明白人”诉苦,“法律明白人”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对接机制,由宜兴市法律援助中心两名律师上门为其提供帮助,最终问题得到解决。
宜兴市司法局副局长史剑波说:“‘法律之家’通过‘群众需求反馈——法律明白人收集——法律之家汇总’运行模式,实现信息共享、联合协办,打造定分止争‘直通车’,努力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整合原有的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人民调解工作室、公共法律服务站、援法议事厅等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办事点,创造性地将“一所五站点”业务延伸至基层,明确村(社区)法律顾问办公地,各站点建设统一规范、统一标识、统一职能、资源融合,努力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地”。
依托基层多元解纷机制,聚焦服务民生福祉、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乡村振兴、防范金融风险等工作,在提供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纠纷调解以及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的同时,增设立法民意征集、社区矫正帮扶等业务,实现群众法律需求“一站式”解决。目前,宜兴已在23个村(社区)建立“法律之家”工作室。
多元共治 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不久前,丁蜀镇某物业公司向蠡墅社区反映,其管理的小区有2户居民因装修问题引发矛盾,他们多次协商未果,希望社区出面调解。
确认现场情况后,蠡墅社区书记汤雪姣将本次纠纷化解工作列入“援法议事”议程,社区法律顾问黄琴、法律明白人、物业公司经理、党员代表、居民代表以及涉事业主都参加了本次议事会。对此争议,法律顾问根据《民法典》提出相应法律意见。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蠡墅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主动探索“邻聚蠡”社区治理模式,围绕“邻聚法”“邻聚力”“邻聚情”聚邻模式,形成“协商议事在小区、法治文化送到家、矛盾化解不出门”治理格局,努力实现从“靠社区管”向“自治共管”转变。
“法律服务靠前一步,群众办事快捷一分。”宜兴市司法局法律服务科科长韩进说,宜兴市创新治理形式,把党建触角延伸至“法律之家”方方面面,采用站长负责制、值班定责制、跟踪回访制,形成完整工作体系。
每个“法律之家”由村(社区)书记或主任担任站长,由站长统筹站点管理,并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时长、服务效果等进行考核,形成素质考评、实绩评估、群众评议相结合的考评激励制度。
与此同时,将“法律之家”每位工作人员的姓名、联系方式、职能等信息公示上墙,通过村级公告栏、微信公众号、法润民生群等告知服务时间,对矛盾纠纷受理等相关法律服务实行“谁接待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