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江苏省彭城监狱紧紧围绕高质量建设“新时代全国一流的现代监狱”目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监狱各项工作,细化落实全省监狱系统教育改造质量提升攻坚行动部署要求,擦亮个别教育“传家宝”,努力找准因人施教切入点,加强严格管理、启发引导、鼓励帮扶,多措并举促进罪犯校正新生航向、踏实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我要积极改造,改掉那些让父亲一直放心不下的坏毛病。”
“儿啊,要听警官的话,好好改造,早点回家。”6月5日,彭城监狱三监区教导员赵志胜带领罪犯褚某开展远程视频会见。视频中,一位老人举着骨瘦如柴的双手,一遍遍嘱咐儿子“好好改造”;视频的另一头,褚某早已泣不成声。
据赵志胜介绍,6月2日,监狱接到褚某妻子打来的电话,说褚某的父亲胆囊癌晚期,老人想再看儿子一眼、再叮嘱儿子几句。“监区迅速配合监狱职能科室与当地司法所对接,协调促成了这次难得的见面,圆了老人的心愿。”赵志胜印象深刻:“这次视频会见对褚某的触动很大,他一改往日动辄与人恶语相向的习惯,反复询问父亲哪儿疼、能不能吃饭、医生开了哪些药等情况,一再表示自己记住了、请父亲放心。”
图为赵志胜带罪犯开展远程视频会见
“褚某混迹社会多年,养成了好勇斗狠的处事习惯,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刑入监后,仍不思悔改;加上自认为‘刑期较长’‘看不到希望’,遇到矛盾困难时总是归咎于别人,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小组其他罪犯也不愿意和他多交流。”三监区监区长张岩介绍说,监区一直对他加强监规纪律的约束管理,同时细化个别教育、开展心理辅导和情绪疏导,但效果都不怎么明显。在他看来,“我已经这样了,再改造也好不到哪里去”, 无论是遵守监规纪律,还是学习、劳动、内务卫生,他都是小组最差的。
图为赵志胜开展个别谈话教育
视频会见后,赵志胜及时对褚某开展情绪疏导,动员小组其他罪犯多关心、帮助褚某。“无法留在父亲身边尽孝,是我一生的悔恨,永远无法弥补……”在监区警官的教育启发下,褚某的改造逐步走上正轨,他给家人写了一封长信,反思自己多年来走过的路:“从小到大我做了很多错事、坏事和糊涂事。我要反思自己的过去,积极改造,改掉那些让父亲一直放心不下的坏毛病……”
图为民警组织罪犯收看家人“视频寄语”
“监狱在加强个别教育的同时,注重发挥好亲情帮教的特殊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育矫治支队民警温厚民介绍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监狱借助信息化手段不断拓宽亲情帮教形式载体,及时转递“江苏监狱”微信平台分发的罪犯家属“云信”,设立彭城监狱“爱相随”电子信箱接受罪犯家属问询求助,组织罪犯拨打亲情电话、书写家信报告自身改造情况,上半年以来已组织远程视频会见358场次,多渠道引导罪犯亲属共同做好规劝帮教工作,让罪犯感受亲情温暖、牢记亲人嘱托,为加速改造增添信心和动力。
“大家的评议帮助让我警醒,集体中不能总指望别人迁就自己。”
“感谢警官启发教育,感谢大家批评帮助,我会好好反省、改正不足,请大家监督。”7月11日上午,十二监区组织“教育日”集体评议,罪犯康某主动申请交流发言、汇报自查情况及收获体会。
图为张光洁组织罪犯开展改造评审集体评议
“康某能有这样的转变不容易,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就是学会反思、主动改造的开始。”十二监区教导员张光洁介绍说,康某是高中文化,因诈骗罪被判刑5年,入监半年来改造态度始终不够端正,找各种理由消极改造,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同小组的其他罪犯也比较讨厌他、认为他拖了小组整体考核的后腿。
“我们抓住监狱开展罪犯半年改造评审活动契机,组织罪犯开展小组评议,让罪犯小组在自我总结、互相评议中查找问题不足,有什么意见想法都摆在桌面上集体讨论解决。”褚庆石是康某的分管民警,据他介绍,在评议过程中,监区让罪犯始终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要求人人谈出自己问题,人人接受别人批评帮助。一场讨论下来,会议记录上最多的就是其他罪犯批评康某的问题。此时,平日喜欢高谈阔论的康某变得沉默寡言,明显在心里感受到了压力、背上了包袱。
图为褚庆石组织罪犯开展小组评议
“问题是逃避不了的,只有面对它才能解决好。”小组评议结束后,褚庆石及时找康某谈话教育,帮助他逐条对照剖析入监半年来违规违纪行为的表现、原因、危害,督促他制定针对性改造计划。同时,褚庆石也利用小组讲评教育机会,动员其他罪犯多督促、帮助康某。
想到自己较长的刑期,想到积极改造罪犯获得表扬奖励、提请申报减刑后打亲情电话汇报改造成绩,想到其他罪犯看自己的眼神,康某的思想防线逐渐松动。几经思想斗争,他主动申请在监区罪犯评审交流会上交流自己的问题不足:“大家的评议帮助让我警醒,集体中不能总指望别人迁就自己。认罪悔罪、踏实改造不是喊个口号,要落到实处,才能有好的开始。”
图为褚庆石指导罪犯书写评审鉴定表
“组织罪犯开展小组评议是我监本年度罪犯半年改造评审活动中的重点动作,也是必选动作。”教育矫治支队民警梁园介绍说,评议过程主要包括罪犯个人自查、小组罪犯批评助查和民警审核复查,就是要通过对问题深入查摆剖析,带动罪犯认真分析犯罪根源、全面总结阶段改造表现,进一步促进罪犯遵规守纪、悔过自新。
“评审鉴定只是手段,促进罪犯改过自新才是目的。”教育矫治支队支队长祁奇认为,“认罪悔罪是改造罪犯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罪犯改恶从善的关键环节;罪犯在群体中改造,营造积极向上的改造氛围很重要”。据他介绍,近年来,监狱积极探索分类教育、因人施教的方法路径,强化罪犯认罪悔罪教育,对改造表现相对落后罪犯加强针对性犯因分析、规范管束、心理疏导、教育帮扶,促进他们矫正思想偏差、明确改造方向、走好踏实改造每一步,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漂了半辈子,终于有家了!再也不偷了,不能辜负警官教育、社会关爱。”
“漂了半辈子,终于有家了!”彭城监狱二监区刑释人员张某在监狱民警的陪同下回到了老家。他向民警深表感谢:“感谢警官和家乡政府对我的关心和帮助,现在落了户。今后我一定遵纪守法、踏实做人,决不再危害社会。”
“在核对刑满释放人员信息时,我们发现张某的户籍信息有问题。”教育矫治支队副支队长邓守立回忆说:“根据工作部署,我们提前3个月就去联系临近刑释人员的户籍地司法所。但张某户籍地竟然查无此人,也没有亲属信息。能否妥善促进张某回归社会成了一件紧事、要事、难事。”
图为邓守立核对临近刑释人员信息
二监区分管民警翁洋洋介绍说,张某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入监以来没有会见和汇款,无父母妻儿信息,是监区重点关注帮扶对象。此时的张某也忧心忡忡,表现出对将来走什么路、过什么日子的担忧:“出去了也没有地方待,还只能漂着。”
“我们要妥善做好衔接,不能让张某再漂下去、走错路。”邓守立回忆说:“我们首先向执行逮捕的公安机关申请调取张某的有关处罚材料、村委会出具的身份证明材料以及刑事判决书。接着,我们联系张某老家的亲属对其照片进行辨认。经调查走访得知,张某40年前离家后一直未在原籍居住,其户籍早已被注销,所以才查无此人。”
图为民警赴地方司法所协调有关衔接事项
拿着厚厚一打身份证明材料,监狱民警再次与当地司法局和公安局取得联系,共同商讨张某释放后的生活问题。经过多次沟通,地方司法局终于同意接收,并表态为其办理落户手续。
“再也不偷了,不能辜负警官教育、社会关爱。”得知此消息的张某泪流满面:“我曾经整夜失眠,没有勇气面对后面的生活。我犯罪害人害己,受到惩罚是咎由自取。真的没想到监狱警官、家乡政府部门和这么多好心人没有放弃我、热心帮助我……我无以为报,今后一定努力做好人、不做坏事。”
图为民警组织开展出监宣誓
“努力将罪犯改造好、向社会回送守法公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监狱民警做细做实改造工作,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狱政管理支队支队长张成超表示:“我们也希望更多的罪犯刑释后能够顺利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定能够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