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您说得太对了,以后您也要给周围邻居多讲讲哦,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把钱袋子捂捂好,哈哈哈......”一个小姑娘清脆爽朗的声音传来,原来是海安市隆政街道三里闸村的定制村干刘倩云正在给群众做反诈骗宣传。
看着她与群众打成一片的融洽场面,不熟悉情况的人绝对想不到这个尚带着稚气的小姑娘,去年才刚刚毕业成为定制村干,看着她流利地与本地群众交谈的样子,更想不到她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苗家姑娘。
刚满二十周岁的她还是父母眼中啥农活也不懂的孩子,谁想到刚出校门就跨进了“农门”,刘倩云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迅速融入到了纷繁复杂、紧张有序的基层工作中,切实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一本记录本学成了法律『小灵通』
初到三里闸村,刘倩云听不懂“网簖”“围堤”是啥意思,对一分、一厘地没有准确认知,搞不明白法律顾问嘴里的法言法语,虽然能听懂群众的方言,但自己更习惯于用普通话表达,与群众沟通不太顺畅。
后来她总是随身携带一本记录本,本子一分为二,前后同时记载。前面记载的是“偷师学艺”的日常,有沟通调解技巧,也有处理事务的工作流程,自制的工作计划图上标注得清清楚楚。
后面记载的是学习打卡的“手账”,有学习民法典、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时做的摘录,也有结合工作实际提炼的心得体会。
2021年初,在村民推选“法律明白人”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地投了小刘一票,认为这个姑娘虽然年纪不大,懂得的法律知识真不少!
就这样,她成为了三里闸村第二网格的一名“法律明白人”,村里经常能看到她宣传法治、排查矛盾、化解纠纷的身影,是群众身边名副其实的法律“小灵通”。
一次维权行提高了群众认可度
刘倩云刚被分工时,因为年龄小,且不是本地人,好多村民都提出了质疑,认为“一个小姑娘,还来管我们的事”“这小姑娘又不是本村的,还是换回原来的干部吧”......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刘倩云从来都不放在心上。她清楚地意识到,拿出工作实绩才能消除质疑和偏见。
今年5月,村民张某一大早就满面焦急地跑到办公室,反映自己上一年级的儿子用她手机玩游戏,把她的2万元存款都充进游戏里了,咨询如何解决。
刘倩云见状忙上前安抚其情绪,在确定张某儿子是一名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后,她立即联系村法律顾问,共同商议如何依法维权。经过刘倩云连续三天的据理力争,游戏公司最终同意退款。
事后,张某看着账户里追回的钱款连声感谢,“要不是刘主任帮忙,我这辈子都要不回这笔钱了!”
刘倩云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村民权益的事情在村里传开,凭借工作实绩成功扭转了村民的偏见。现在,一提到刘倩云,村民们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一有法律问题,也都会找她咨询。
一双铁脚板踏出了干群『连心桥』
作为法律明白人的刘倩云,始终不忘自己的职责,只要有新的惠民政策,她第一时间去宣传;只要排查到矛盾纠纷,她不厌其烦去调处;只要遇到满足法律援助条件的弱势群体,她立即撑起法律保护伞。
农村工作复杂琐碎,刘倩云以她的真心、耐心和细致,踏出了与村民的“连心桥”。
同时,她还融入到了本辖区少数民族居民群体中,他们遇到法律问题时更愿意问一问这个年轻的苗家姑娘,遇到不理解的政策也更愿意请小刘主任讲一讲。
通过她的不懈努力,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增强了归属感和认同感,整个辖区洋溢着民族团结的友好氛围。
“农村基层一线工作,并没有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更多的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只要坚持脚踏实地做好每件事,度过的每一天就是充实的、有意义的,我的青春就是无悔的!”面对外人的不解,刘倩云用自己朴素的话语给予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