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苏长安网 > 投稿 > 省直单位 > 省司法厅
是什么,让全村民主法治的“味儿”越来越浓?
2021-08-17 21:25:00

  近日,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张舍村、马山街道耿湾社区等四家村居获批第十四批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这是对我们乡村法治建设的认可。目前全区已建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44个,省级建成率达55%。 

  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是2021年重点工作之一,全区计划重点在马山街道、河埒街道推进,年内加大法治文化硬件投入,打造梁溪河法治景观带、蠡湖社区文化广场,培育古竹社区“援法议事小院”品牌等,将法治元素渗透到社区建设之中,助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基层法治创建和法治建设工作添活力、增动力。 

  ——无锡市滨湖区司法局局长吴锡夏 

 

社区治理『我作主』

  56个门号的“水箱清洗”问题,溪北新村“小区车辆停放”难……社区里的事让居民自己作主,对河埒的居民来说,早已不是空话,是河埒街道河埒社区力推的“四民主两公开”制度目标。 

  社区制定社区章程、社区公约、居务公开、居务监督等居民自治制度,将日常事务管理全部建章立制,做到依法建制、以制治居。为提升治理效率,社区共划分为七个片区,每个片区内设居民小组,每个居民小组内再按楼幢设立楼组长,由此形成了以社区为顶点,77个居民小组、121个楼组长为脉络的一个自上而下的有机结合体。

  利用这个细分网格,社区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自治实践,这样一来,包括雨污分流、新村道路修补改造、室外健身器材修理更换等在内的一系列现实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 

  居民就是这么可爱,只要充分信任他们,他们就能带来无数惊喜。如今辖区内已经形成社区事务大家议、民主决策大家定、服务优劣大家评、环境好坏大家谈的良好民主氛围。 

  ——河埒社区党总支书记张琳

  如今,通过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社区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社区环境更加优美,法治宣传更加丰富、法治氛围更加浓厚,民主自治更加有效。

 

乡村法治『味儿浓』


  “朗朗乾坤哎,法如天!公正公平有法依……”一曲法治吴歌《劳动法是保护神》,赢得村民叫好不断,这是发生在胡埭镇人民公园法治广场的一幕。

  法治吴歌已成为胡埭法治宣传的名片。法治吴歌就是当地人紧扣太湖地域特征,挖掘吴地传统资源,筹划以生态环境保护等为主题的法治文化创作,开展法治吴歌节,不用高大上,邻里乡亲都来参加,把法律知识用吴歌唱出来,群众听得懂、记得住。 

  ——胡埭镇司法所所长单建良

  胡埭镇从2010年开始民主法治村的创建,伴随创建工作的开展,村里健全和完善以“四议两公开”为主要内容的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大到村庄建设,小到邻里纠纷,农村群众接触到、体验到越来越多的法律服务。

  年初,张舍村一超市租用他人违规搭建房屋经营,被村委会勒令取缔,因超市改造投资成本较大,找到村司法行政工作站寻求帮助。

  经过站工作人员多次上门沟通协调,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房东归还租金以抵用投资改造费用,在确保执法依法合规的同时,彰显执法温度,于情于理于法疏通了当事人心结。

  我刚来镇里的时候,村民难免有些质疑,几年工作下来,现在是主动找上门来协调矛盾。 

  胡埭村民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明显提升,村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逐步形成,全村民主法治的“味儿”越来越浓了。 

  ——单建良

 

矛盾纠纷『看调解』

  荣巷古镇二期沿街住房门头改造,涉及到54户居民,家家有想法,户户有需求。边入户走访,边与施工队协商,数不清有多少次的沟通,所幸最终达成一致,同意整体规划建设,推动了荣巷古镇整体风貌的提升。 

  ——荣巷社区工作站站长、社区副书记、“全国人民调解能手”任纪宏 

  小小工作室,释放大能量,自2014年正式设立,纪宏调解工作室接手300多起各类投诉纠纷,矛盾调解率达到100%,无一起因民间纠纷激化而转化为刑事案件,有效保证了社区和谐稳定。 

  民主法治社区不是口号,也不只是社区干部的事,更是广大社区群众大家的事,荣巷社区依靠和引导居民,真正推进民主法治化进程。社区构建“社区党委-条线网格-楼栋小组”的多重网络体系,建立综治网格长、民政片长制、城管包干区、志愿服务队等各级网格组员,织密条线组织间的网格体系,使民主法治工作形成强大合力。 

  ——任纪宏

  “物业理事会”、居民“自治善治荟”,如今,荣巷社区构筑起立体式“人民调解+专业力量”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融合化解平台模式,把问题化解在小区内,把矛盾解决在邻里间。

  在此基础上,社区充分利用第三方力量,与双汇律师事务所签订长期法律援助协议,由律所指派专职律师定期到社区坐班,令居民有了家门口的“法律管家”。

  与江南大学法学院签订“1元法律进社区”的公益服务协议,让居民足不出户线上线下得到法律服务;与滨湖区人民法院建立法官进社区长效机制,鼓励群众办事依法、化解矛盾靠法,着力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法治社区,为新时代城市社区发展和治理提供了良好战略实施。

 

基层创建『更美丽』

  环境变美了,农民增收了。但在山水资源转化为财富的过程中,还需要乡村居民学会依法办事、民主管理,才能最终让“美丽乡村”走向和谐、走向文明。

  通过积极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着力推进乡村依法治理,教育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为法治滨湖、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滨湖区司法局坚持把基层创建作为重点,通过组建法律宣讲团、普法志愿者、法律明白人,举办普法进社区、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为民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矛盾隐患并及时化解;通过新农村建设,逐步完善农村“法律书屋”,举办乡村法治讲堂、法治宣传大篷车巡演等,不断改善社区群众的生活环境,吸引群众参与法治文化活动,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切实提高法律素质及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

  同时,还根据村、社区的法律需求,采取以会代训、专题培训等方法,帮助民调干部、调解员、“三老”志愿者、社区矫正工作者与时俱进,丰富法律知识、优化法律理念、开拓法律视野、提高法律素质,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水平,为更好实现民主自治创造条件。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