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旭,中共党员,镇江监狱刑罚执行支队支队长、一级警长。
常年奋战在刑罚执行工作前沿,以执法严格规范而著称,以工匠精神忠实履职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办理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5000余件,办案合法率100%。
先后荣获江苏省监狱系统十八大安保专项行动先进个人,江苏省监狱系统“法润江苏·护航青奥—江苏安保百日行动”先进个人,江苏省监狱系统办案标兵等荣誉,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夜色深沉,喧嚣渐止。镇江监狱办公区一片静谧,而办案中心的灯又一次亮着,堆堆卷宗之间,一个略显清瘦的身影拉长了孤寂的月光......“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铃声划破沉静的夜空。
“杨支队,你还在加班啊?下午公示第四批次有期徒刑罪犯减刑、假释工作评审意见,我们监区的高某被缓办,不知出了什么情况?”
“噢,小赵啊,这我记得,高某原判有期徒刑10年以上,首次减刑,起始时间应在两年以上,且财产性判项未履行,要适当再延长减刑起始时间,本次呈报高犯减刑在时间条件上不符合。”接电话的警官语气自然而肯定,并习惯地翻开会议记录,又瞄了一眼再次确认。
“好,我就这样向罪犯做好解释。”电话那头,小赵如释重负,一丝“不好意思”的歉意掠过心头。
闪耀的警徽,标注使命担当。接电话的是镇江监狱刑罚执行支队支队长杨景旭,这是他一年365天里最平常的一次通话,但每次通话,却都挑动执法环节最敏感的神经。
“办案是个难差事。”镇江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颜丙中认为,依法执行刑罚,提升监狱机关的执法公信力绝非一夕之功,必须信守工匠精神。
翻开杨景旭笔记,里面记录着解读一系列独特创新的执法“密码”,连轴转的办案,次次交出合格的“产品”,无不彰显着他这个“办案工匠”的赤热情怀!
数十万字的笔记,近5年的积淀,他就像木匠一样反复拉锯,在一拉一推中张弛有序,成功晋级“办案能手”。
人生就是一张考卷,答题的态度不同,得分便会迥然有异。
杨景旭清楚记得,2016年3月,他调刑罚执行支队任支队长。彼时,少数监狱违法违规办理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曝光,高墙之内的刑罚执行工作成为关注“热点”。
一方面,罪犯“减刑条件变得更严”,管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社会对监狱执法的期望值变得更高,操作程序更为复杂。
转岗,对毕业于苏州大学染化工程专业的老杨是个绝对的考验,纯粹的“理工男”,陌生的岗位,源自职责和使命的重压,让老杨显得底气不足。
“熟悉相关法规和业务知识,是干好工作的基础中的基础。”有着工程师思维的杨景旭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开始了疯狂“恶补”:不藏不掖,问同事,和镇江市中级法院、镇江金山地区检察院加强沟通,吃准吃透减刑政策;研读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强记主要条款,做到烂熟于心;对每一起承办的减刑假释案件“回头看”,探求其中规律性“门道”。
“是苦了点,这如同长跑,过了备受煎熬的‘极点’就好了。”老杨忆及往事,不胜感慨,那时候,他每晚闭上眼睛,脑中萦绕的都是法律法规和案件卷宗。
寒来暑往,一个个通宵达旦,勤学苦练铸就了老杨的“钢牙利嘴”。
在一次次接访质疑时,一些自诩为“法律通”的罪犯,在他逻辑缜密又刚柔相济的攻势下,无不悻悻而归。
罪犯张某,因合同诈骗罪,判有期徒刑12年,计划2017年1月呈报假释。然而2016年最高院出台《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规定》,张犯财产性判项未履行完毕,监区决定不作假释呈报。
张犯仿佛从云头跌入谷底,情绪激动,又自恃文化程度高,与分管民警软磨硬泡,还写信给监狱领导反映诉求。这是一场动真碰硬的“较量”。杨景旭接到复核解答任务,还没坐稳,张某就虚张声势地掏出文件,来回“哗哗”乱翻:“上面条文我都看过,你倒说说哪一条不让我假释?”话语间“火药味”十足。
“第二十七条,你仔细读。”老杨脱口而出,眼中传递着如山的坚定。
张某先是一愣,再低头一瞧,果然上面写着:“对于生效裁判中有财产性判项,罪犯确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或者不全部履行的,不予假释。”
一击命中,张犯顿时蔫了,但还试图挣扎,两手一摊:“我确实没有履行能力。”
“你财产性判项还没履行到位,你看你的狱内月均消费远超过全监平均水平,家人还定期汇款,法院也没有出具终结裁定,这不是典型的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吗?”张犯哑口无言,脸色憋得通红。
老杨见状,话锋一转,“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法永远大于情……”随之结合相关条款,进一步宣讲最高院“规定”的出台背景及立法意义,深入解释张某不能呈报假释的原因。
张某在明晰的解读面前彻底折服,顿了许久,才冒出一句:“条款这么多字,背得一字不落,解释得又这样明白,我服了。”
5000余次执法办案,5000余份执法“范文”,老杨就像铁匠一样淬火炼钢,在一冷一热中锤炼定力,让每一次具体操作都无可挑剔!
担当使命,要敢于向最难处发力。从上任至今,老杨经手办理的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5000余件,无一差错,办案合法率100%。“零错误”源于他对己对人“零容忍”的严格要求。
在老杨的词典里,永远找不到“差不多”“说得过去”这类词。他对自己的要求近乎严苛,每一份执法文书,都进行“过滤式”把关,字斟句酌地修改、完善,绝不放过一丝半点差错。
他处理的5000余份文件,件件硬邦邦,被同事们推崇为“范文”。“制作文书就是执法,执法无小事”,这是老杨常念的“紧箍咒”。一次,监区刑罚事务岗民警小王在拟定《提请减刑建议书》时图省事,将判决书中罪犯所犯的前科全部省略,自认为这些信息对于提请减刑可有可无。没想到在复核程序中,被老杨的“鹰眼”锁定。
“不管是执行机关提请罪犯减刑,还是法院裁定罪犯减刑,都要综合考量罪犯各方面情况,其中前科劣迹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杨景旭特地找来小王,搬出相关法律法规文书,苦口婆心地说。一番道理,让小王豁然明白,从此,小王工作更加严谨细致。
凡与老杨共过事的人对其“严细”感触颇深。他执法办案环环相扣,每个步骤还要抽丝剥茧,不放过一个细节。办案就是要“三细”,细看、细问、细查,严把合法性、关联性和真实性。要让每一次具体操作都无可挑剔!
——杨景旭
2020年10月的一天,一名罪犯家属将一张向法院缴纳罚金的收据交给支队民警。这位年轻民警随即通知监区拿走,正好被刚进门的老杨碰上。问清缘由,老杨当即召开现场教学会,规范票据登记、复印、交接、备查等环节,并举一反三,一再强调证据留痕的重要性。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科书”,老杨管在严,做在细,又一次拧紧“零差错”的阀门。
“办案有风险,签字需谨慎”,这又是一句老杨的“口头禅”。这些年,凡是上会的案件,杨景旭必定要按照支队初审、复审、会审的程序,严格审理,一轮下来,审核所需时间为原来的几倍还多,支队民警加班加点也是“家常便饭”。
为此,有人劝他“不要折腾”,老杨严肃地回击:“执法无小事,我们要让每次具体操作都无可挑剔!”老杨做事较真,这种性格也许让人觉得难以接近,但这恰恰是刑罚执行工作所必需的。
1700多个日夜坚守,连续4年多执法“零差错”,他像瓦匠一样,亲自动手,把浆抹匀,在一砖一瓦中正心正己,用平凡与奉献诠释公正执法的情怀。
春暑秋寒,披星戴月。杨景旭追赶时间的脚步,似乎一直就没有停歇过。
支队只有4名专职民警,却要承担全监近3000人的刑罚执行业务,工作量可想而知。
业务培训、政策宣讲、审核卷宗、上会研究、开庭审理、核发裁定……
默默坚守,却甘之如饴,这是老杨的工作常态。2016年以来,1700多天,他已记不清自己加了多少班,也许,只有那鬓角的白发才能证明过往。“老杨无愧于自己的职责,却常内愧于自己的家人。”同事们都这样说。
2018年8月的一天,老杨进监区不久,对讲机就掐着点响起:九监区一名罪犯请求政策咨询。老杨赶过去一了解,才知道这名罪犯对其减刑幅度有疑问,裁定下达后拒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捺手印。
正当老杨忙着做解释工作时,支队打来电话,说老杨家人找,请老杨赶紧联系一下。已经进入状态的老杨听后,并没太在意,依然在正色宣讲。
时间一分一秒流过,双方僵持了两个多小时,最终罪犯认错签字。等他再回电家里,才知妻子突发眼疾,左眼视网膜脱落,本指望他送医院急诊,联系不上,妻子已被亲戚送进手术室。
平常妻子忙里忙外,累活苦活一肩挑,可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老杨却“缺席”没到场。身为伴侣,老杨心里一阵愧疚。
没有惊天动地,只有默默付出。老杨是山西人,他亏欠的又何止是妻子?工作快25年了,回老家也就五六趟。2020年春节,他决定回趟老家好好陪陪年迈的老母亲。大年三十刚到家,结果因新冠疫情防控,年初二就接到参加封闭执勤的命令,老杨便与母亲告别,匆匆返回,一封就是50多天。
芳华诚可贵,坚守终不悔。在某些人眼里,老杨属于那种炙手可热的“实权人物”。老杨却不是这样想的,他信奉“老实做人,清白做事”。
在办案中,遇到过熟人为罪犯减刑、假释说情,也遇到过说情人表示事后定有重酬相报等情况,但他不为所动。
涓涓热血,当为严格执法流淌。平凡中蕴含光芒,这就是“办案工匠”老杨的执法密码。
冬夜,冷风吹起,月光洒满高墙,今晚,肯定挑灯夜战。两鬓微白的老杨扶了扶眼镜,额头上的皱纹蕴藏着监狱人民警察最美的风华,那是老杨负重前行、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印记,也是公正文明执法时代的“最美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