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中区调委会化解诉调对接移交的劳动争议纠纷
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苏州市吴中区聚焦破解社会矛盾“外溢上行”治理难题,按照“网格兜底、多元整合、非诉先行、诉调融合”的源头治理和分层解纷模式,全力打造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吴中样本”。
多元化解出实招,纠纷联调促和谐。今年以来,吴中区司法局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和队伍教育整顿成效的落脚点,突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用司法行政干警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和谐指数。
——吴中区司法局局长肖冬梅
网格兜底,小微纠纷化解在“家门口”
△吴中区通过“江苏微解纷”开展纠纷调解
前不久,吴中区光福镇迂里村网格调解员吴红伟及治调主任张俊在走访中,发现村民陈某和人居环境施工队吵得不可开交。
原来,施工队想在陈某院墙外修建花坛,但修建方案和陈某设想不一致,导致双方发生口角。
“有事好商量。”吴洪伟和张俊马上现场调解,他们通过现场测量和比对,为陈某提出了一个新的设计方案,又说服施工队以市场价格买下陈某长期存放的砖头沙子。
陈某和施工方对两位调解员的方案表示认可,双方握手言和,一场纠纷迅速化解在萌芽。
这是吴中区实行网格兜底,小微纠纷化解在“家门口”的一个缩影。
为做到“小事不出格,矛盾不上交”,吴中区司法局深入推进“人民调解进网格”工作,积极运用网格,延伸调解触角,以三级网格为基础单元建立三级调解小组838个,配备专兼职调解员1938名,并统筹“1+3+N”(网格长、网格员及律师、调解专家等参与员)全科网格力量和村(社区)基层调解力量,进村入户,主动开展日常排查、信息采集、纠纷调处,确保多起百姓矛盾在网格得到化解。
2020年以来,全区三级网格共调解成功9300多件,调解成功率98.5%。
省时省力,联动解纷奏响“和谐曲”
前年春,李某退休后被诊断为肺部肿瘤,导致左肺下叶切除,然而退休前两年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均显示肺部无异常,因此她质疑体检单位苏州某医院存在过错,因此产生纠纷。经社区、街道多次调解仍未达成一致。
△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柏金泉高效、专业调解,多次获赠锦旗。
街道启动“吹哨报到”程序后,区司法局、卫健委等部门迅速派员参与到调解,并由区医患纠纷调委会调解员柏金泉接手该案。
柏金泉多次与院方沟通,建议参考伤残等级赔付标准按照相应责任比例进行赔付。最终医患双方接受了调解员的调解方案,历时一个多月,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李某对区医调委高效、专业、尽责帮他化解纠纷、助他维权感激不尽,特地将一面锦旗送至调解员柏金泉的手中。
△吴中香山网格调解纠纷获赠锦旗
为形成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吴中区大力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聚焦群众难事、愁事,各基层网格、调解组织可按需启动“网格吹哨、街镇报到”“街镇吹哨、部门报到”程序,区、镇调委会及各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分层、分类处置,合力攻坚,实现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
为防止调解组织间互相推诿,吴中区司法局完善调解组织考核评价机制,明确各地各部门年均调处案件、调解员配备等量化指标,推动各调解组织规范组织运行、健全人员队伍、完善工作机制,确保纠纷及时就地化解,切实让百姓感受到网格调解的温度和速度。
前移关口,打好诉前调解“攻坚战”
今年4月,吴中区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诉前调解程序成功化解一起追索劳务报酬纠纷。
马某和余某自2019年起一直跟张某在建筑工地工作,但项目完工后张某一直未付他们共计16万元的劳务报酬,无奈他们分别诉至吴中区人民法院。
吴中法院启动诉前调解程序,委托吴中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为了让纠纷当事人“少跑路”,调解员决定合并调解。
经多次协调,最终,拖欠一年多的劳动报酬纠纷在诉前调解沟通中达成共识。
近年来,吴中区坚持“应调尽调”原则,充分发挥诉调对接作用,升级打造诉调对接“吴中模式”。统一招录23名专职调解员派驻法院及4个派出法庭专职调处诉前纠纷,切实提升调解质效。
△吴中区诉前调委会驻开发区法庭调解室调处交通事故纠纷
建强家事纠纷、交通事故纠纷调解两个专业化调解室,实现“专业纠纷专业调解”;组建由资深律师、调解专家组成的应急调解团,着力化解重大疑难纠纷。
近两年,吴中区诉调对接调解案件量逐年递增,2020年,各诉前调解组织调解成功1438件、司法确认647件,今年前五个月诉前纠纷调解成功数已突破1000件,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避免了诉讼程序繁琐和司法资源的浪费。
为最大限度方便当事人,吴中区还充分借助“江苏微解纷”、非诉讼联动平台、微信等载体,实现矛盾纠纷在线申请、掌上调解、网上签约,大大满足了群众异地调、线上调、少跑路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