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新一届领导班子以项目工程为引擎,大胆创新,主动作为,统筹做好法治建设打基础与立长远、扬优势与补短板的各项工作。
“法润淮商”工程服务升级,打造优化营商环境“新品牌”。
-
开展“法润淮商·三问三解决”行动,排查、梳理、解答企业需求1220余个,帮助企业避免和挽回损失1.75亿元,《法治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
在全市城市管理、文广旅游、生态环境等领域推行轻微违法免罚清单,深化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在重点骨干企业设立“法润淮商”工作站,首次建成海外法律服务中心,政府法治化营商环境被全国工商联列入5个标杆城市之一。
“筑基竣渠”工程破土动工,助推依法行政取得“新进展”。
-
制定出台《市政府法律事务办理工作暂行规定》,建立重大疑难复杂涉法事务会商会议制度,全年规范办理市政府涉法事务174件,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13件。
-
编制重点行政调解机关责任清单,在16个市级重点部门建立行政调解组织,市县乡村四级非诉讼服务中心(站点)全部建成,特色做法获《新华日报》宣传推介。发挥“三调联动”优势,构建市县联动的医患纠纷调处体系,全年受理人民调解99019件,调解成功率达99.79%。
民法典“讲学赛用”工程系统推进,营造法治社会“新氛围”。
-
组建400余人的民法典宣讲团,开展宣讲、演出、咨询1000余场次,组织民法典宣传进家庭10万余户,举行“民法在民心”民法典知识竞赛,学法用法热潮持续升温。
这一年,我们服务大局更有高度。
-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全力以赴战疫情、保民生、护稳定,编写《联防联控法律法规指引》等指导性文件,对疫情防控期间各类文件、通告进行法制审核。
-
牵头开展涉疫矛盾纠纷化解,组建疫情防控工作专项法律服务团,开通企业复工复产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提供线上法律服务3989人次,充分发挥依法抗疫保障作用。
这一年,我们依法治市更有广度。
-
大力推动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活动,淮安区、洪泽区获评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淮安市法治满意度跃居全省第三。
-
在全省率先启动年度立法工作,打造“立法民意直通车”,征集意见建议879条。
-
规范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完成湿地保护条例草案审查修改,为淮安湿地保护立法定规。
-
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覆盖,市镇(街)综合执法改革全面推开,推动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进依法行政能力提升。
-
创新“专家驻站”模式,促进县域行政复议能力提升,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率持续上升。
这一年,我们社会治理更有深度。
-
省“两代表一委员”来淮调研依法治市工作,12345政府便民热线“三走进·诉接速办”等做法受到高度肯定,金湖县“4+”模式编织基层依法治理“幸福网”,获评2020年长三角基层依法治理“十大优秀案例”。
-
周恩来纪念馆获评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打造大运河法治文化长廊体验线,普法经验做法被中宣部《宣传工作》刊登。
-
全省率先实现非建制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全覆盖,盱眙县“智慧矫正”平台获省厅高度肯定,特殊人群管控有力,守牢安全稳定“底线”。
这一年,我们法治惠民更有温度。
-
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一所五站点”全部建成, 12348法网扩能升级,覆盖率跃升至全省第一,率先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
-
“守护花开·巾帼律师公益联盟”获评全省首批“律师公益服务品牌”,清江浦实施“积分制”促进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获得2018—2020年度省法治建设创新奖。
-
“法援惠民生”系列活动广泛开展,1个案例入选司法部案例库,连续十五年有案件入选“全省法律援助十大优秀案件”。
-
圆满完成2020年淮安考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工作。
立德铸魂,党旗飘扬。
-
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机制,持续开展特色党日活动,“淮阴司法在线”政务微博入选中央政法委“四个一百”优秀政法新媒体,涟水县司法局原创新媒体作品多次被司法部采用。
-
探索启动“三围绕三比拼”行动,形成了人人肩上有压力、个个心中有责任,“千斤重担众人担”的干事创业局面。
-
“党建引领·律动淮安”获评全市创新创优项目一等奖,被省律师行业党委评为首届基层党建创新项目。
“向我看齐”,话语铿锵。
-
“关键少数”担当表率,领导班子精诚团结。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全市138家骨干企业,为230个重点项目“把脉问诊”,带头深入挂钩社区,助力文明城市创建,开展志愿服务40余次。
- 深入帮扶村居,走访困难群众200余人次,为扶贫开发项目和集体经济开展“法律体检”,协调帮建党群服务中心,帮助困难学子圆梦大学。
干部对标,步履坚强。
-
全局党员干部激扬赶超斗志,擂响拼搏战鼓,确保党组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疫情防控伊始,全局实行战备制,24小时待命,保障依法防控疫情,党员干部主动请缨,奔赴一线,共筑抗疫长城。
更美的风景
正在法治建设的征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