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平,南通三院司法鉴定所副所长。
从事司法鉴定工作27年,始终坚持公正鉴定、司法为民的理念,探真查实,严把鉴定质量关;协助案件调解,化解矛盾纠纷;对经济困难或来去不便的当事人,切实落实减免费用、上门服务等司法惠民措施。
主导完成了《关于人体伤残程度鉴定相关问题的意见》《后续诊疗费用评估指导意见》等文件,参与编写了《医疗损害鉴定指引》,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获江苏省“四个全覆盖”体系建设先进个人、江苏省十佳司法鉴定人,荣立三等功一次。
身披白袍、与仪器相伴,对细节抱有绝对执着,他让证据“开口说话”,快速还原案件真相;直击现场、梳理矛盾源头,他被称作是化解纠纷、衡量对错的“一杆秤”。
他常年坚守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是客观公正的坚定捍卫者,也是百姓心中的“徐三尺”。
对每起案件“锱铢必较”
在司法鉴定这条战线奋斗的岁月里,徐红平一直以最专业的鉴定服务全面客观地还原真相,解开百姓忧愁。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即使是最细小的环节徐红平也必须做到精益求精,带着一股子“拗”劲的他对每起案件都“锱铢必较”、严谨分析。
“有时候鉴定结果就在某个关键细节上,所以我不敢掉以轻心,当事人所有期望都在我们身上,这关乎他们的一切。”徐红平感慨。
时间回到2018年,徐红平接到一起女子怀孕分娩过程中婴儿抢救无效死亡的鉴定案件。一个家庭在一天之内由喜转悲,同情之余,徐红平认为,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拨开迷雾寻本相,维护王某这一家人的合法权益。
因为执着,所以更加专注。医院强调措施无误,为了让鉴定结果更加有说服力,徐红平一直泡在办公室对法院的卷宗、医院病历、病案等进行反复研究、梳理,结合咨询专家意见,最终找到院方在患者入院时检查不全面,以及在产程中对病情认识变化不足等拖延了手术时间,致使婴儿出生后死亡的过错所在。
“一个案件只是我们工作中的一角,但对于老百姓而言,可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所以我们要做到也要做好。”徐红平目光坚定。
让他三尺有何妨
以人为本、关怀至上,徐红平让这份冷冰冰的工作充满温度。鉴定是解决社会纠纷过程中的一个步骤,他始终坚持“鉴定要能解决矛盾,而不能制造矛盾”这一理念。
鉴定所里,每日都能见到情绪激动、委托急切的当事人,徐红平探究个性化调解方案,以基于科学和责任的鉴定结果,驱散萦绕当事人心头的疑惑。
“我要一个说法,为什么不一次性切除,让我受两次手术之害。”74岁曹某语气急促,不满院方两次对其进行乳房肿瘤切除手术。
“这案子看似矛盾一触即发,但其实有解可寻。”凭着经验和专业,徐红平看到案情陈述后就明白是由于沟通不到位,患者未能理解院方做法引发的纠纷。
徐红平认为做曹某工作是该案“突破口”,于是带着情感讲道理,告知对方医院必须严谨对待患者,不能在最终病理结果明确前,就凭快速冰冻切片盲目手术……
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同时,考虑曹某家庭情况,所里减免了部分费用。
“在纷繁复杂的纠纷中找到‘病状’,再通过把脉发现‘病因’。”近年来,徐红平出诊百余次,为近百人落实鉴定费用的减免近10万元。成功调解的200余起矛盾纠纷中,没有一起矛盾激化。
讲台三尺树心碑
二十余载的岁月,他倾力司法鉴定工作,曾经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变成如今大家口中的老徐。岁月,让沧桑雕琢了他的面庞,但对他长久的付出却给予了丰厚馈赠。
徐红平先后多次荣获省、市表彰、十多次先进工作者、荣立三等功一次。他带领所里人员探索卷宗规范工作,形成经验被全市广泛运用,成为南通“模板”。
在忙碌之余,徐红平不忘传道授业,在鉴定工作的道路上为所里的年轻同志指引方向。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徐红平多次专程授课,分析司法鉴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挖掘典型案例中的难点和要点所在。
“作为司法鉴定工作者,在这个关键时刻我必须‘报名’。”疫情期间,徐红平主动请缨加入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
他积极发挥专业特长,以社区为“讲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疫情防控法律法规和防护知识。同时,为了不影响医疗损害案件的办理速度,徐红平先后通过微信群视频、腾讯视频会议等形式先后召开了多起远程视频听证会。
二十余载行走一线 一路风雨一路辛二十余载恪守本职 声声赞叹声声谢徐红平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司法鉴定工作带着细心、耐心和匠心在奉献中感受幸福在平凡中超越平凡
我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在鉴定过程中我感受到我的价值所在。
——徐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