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苏州市吴中区法律援助中心被国家卫健委、全国老龄办授予2020年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
毛某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2017年12月的一个雨天,他在家附近的超市乘坐扶梯购物时,原本停止的扶梯突然运行,导致毛某后仰摔倒,背部着地,身体受到严重伤害。
事故发生后,毛某被超市工作人员送至医院进行手术治疗,花费医药费用近3万元,而超市在仅支付了2000多元医药费后便拒绝支付其余费用。毛某的儿子黄某在无奈之下,走进苏州市吴中区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
吴中区法律援助中心审查通过后,当即受理并指派江苏开炫(苏州)律师事务所律师陈绩承办此案。
陈律师接受指派后,当即约见受援人,详细了解案件情况。陈律师认为,毛某乘坐电梯时,超市未在显著位置予以警示提醒,因此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为了使证据链更加完整,陈律师前往事发当地派出所调取接警记录,调取事发当天的气象信息,并申请法院调取超市的监控视频;整理复印毛某的门诊病历、发票、出院记录等,并申请法院指定鉴定机构对毛某的伤情进行伤残鉴定。
为了进一步减轻受援人的诉讼费用负担,吴中区法律援助中心对此次司法鉴定进行了援助,免除了毛某的司法鉴定费用。
所有材料准备齐全后,陈律师前往吴中区人民法院立案,请求赔偿医疗费、营养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精神损害赔偿金等共计14.8万余元。
吴中区人民法院对本案进行了三次开庭。庭审过程中,超市方一直认为,毛某是因自身年纪大导致滑倒受伤,与超市方无关,故不应承担毛某受伤的费用。陈律师则根据法律规定与查明的事实据理力争。
在陈律师的争取之下,事故发生一年半后,吴中区人民法院综合毛某与超市各自的过错情况,判决超市赔偿毛某损失共计2.3万余元。
吴中区法律援助中心办理的该案件入选了司法部案例库。
近年来,吴中区司法局充分发挥法律服务职能,主动作为,积极创新,不断提升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质效。今年以来,共办理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14件,为老年人提供各类咨询共计120余次,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整合各方资源,完善维权网络
依托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服务所、司法行政工作室,设立法律援助受理点,方便老年人就近快速的申请法律援助。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今年7月,在吴中区卫健委挂牌设立吴中区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站,加强老年人工作的衔接配合,形成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部门合力。
创新宣传形式,提升社会知晓率
今年9月,吴中区司法局联合吴中区老干部局、吴中区卫健委在全区开展老年人维权服务月活动。服务月期间,通过云平台联手打造线上线下直播课堂,每周为老年人呈现一堂普法讲座,着重针对老年人权益保障、婚姻家庭、社会生活及财产继承等一系列关系到老年人切身利益的典型问题,开展法律知识普及。
该活动的普及,让老年人树立维权意识,知晓寻求法律帮助的途径;让社会及家庭明确老年人的法律权益,家庭成员应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完善便民措施,拓宽服务领域
降低老年人法律援助申请门槛,对70岁以上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一律免于事项范围审查,同时积极为老年人提供“三优先”(优先接待、优先解答、优先受理)的法律援助服务。
老年人申请法律援助,由就近的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进行初审并指导办理申请手续后,直接报区法律援助中心批准办理,只要符合援助条件的,当场审查,及时受理。
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实行预约制度,上门为其办理申请手续,减少老年人来回奔波之苦。
加强监督检查,提升案件质量
对老年人的法律援助案件,吴中区司法局指派熟悉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的律师办理,同时根据涉老援助案件特点,办案人灵活采取和解、调解等非诉讼手段解决矛盾纠纷,降低了诉讼成本。吴中区司法局加强对案件质量的全程跟踪监督,建立受援人联系告知制度和案件质量回访制度,通过旁听案件、检查卷宗、回访当事人、听取主审法官的意见等方式定期组织案件质量评审,进一步加强对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