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苏长安网 > 投稿 > 省直单位 > 省司法厅
孙冬花:香飘彭城百姓家
2020-10-16 14:39:00

    倾听心声,通过热线电话、微信等方式,为学生“减压”,纾解疫情期间孩子不能到校上课的压力。

    安抚心灵,免费向当事人提供心理疏导、法治宣讲等咨询,避免心理危害,守住心理抗“疫”阵地。
从“心”出发,向医护人员、社区居民等不同群体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不让情绪“雾霾”成为“心结”。
 

 

  

   岁末年初,一场来势凶猛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国,面对每天更新的感染人数,百姓恐惧心理渐增的现实,共产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任徐州市司法局宣传教育处副处长的孙冬花,主动报名做志愿者,开通心理疏导服务热线,每天为有心理障碍的患者“一对一”辅导,解难答疑、随访到家。
“彭城一冬花,香飘百姓家。”徐州市司法局局长曹柱生说,今年2月,孙冬花毫不犹豫地报名成为一名疫情心理援助志愿者,每天通过志愿平台12个小时接听来访电话或视频,以带有浓厚“人情味”的心理援助,受到市民的点赞。
截至今年10月10日,孙冬花拨云见日,开出“心理处方”,共陪伴166位求助者走出疫情带来的心理阴霾,重见阳光。
 

  “是冬花找到打开郁结的‘钥匙’!”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帮助居民找到打开心中郁结的‘钥匙’,对于平复群众情绪、坚定抗疫信心、维护社会和谐意义重大。孙冬花认为。    

   疫情期间,孩子不能去学校上课,只能在家里上网课,如何和家里的“神兽”和平共处,成为很多家庭的难题。
今年3月1日,孙冬花接到张妈妈的电话,她孩子上初一,在家里上网课,娘俩因孩子学习每天都发生“战争”,这让张妈妈心力交瘁。
视频接通后,张妈妈告诉孙冬花,自己真没办法,该批也批了,该骂也骂了,甚至自残到用头撞墙,孩子冷漠的目光,让她生不如死。
看到张妈妈如此疲惫,孙冬花让她先放松,抛开头脑中对自己和孩子的评判,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张妈妈开始比较配合,但不一会她又回到她的问题中:“我该怎么面对这个孩子?”
孙冬花让张妈妈分析和回放最近一次和孩子冲突的事例,张妈妈就讲了头一天和孩子生气的事情,讲第一遍的时候她仍然很生气,第二遍的时候她看到了自己的急躁,第三遍的时候她看到了孩子的愤怒,第四遍的时候她已看到了自己的恐惧。
“你在这个事件中有什么收获呢?”孙冬花问。
“我看到被情绪控制的自己和担惊受怕到麻木了的孩子,我应该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多倾听孩子的声音。与孩子之间一旦没有了爱,只盯着孩子的问题,想想真是可怕。”张妈妈很懊悔。
第一次咨询结束了,孙冬花给张妈妈布置了作业:“好好思考一下你到底在担心什么?”。双方约了第二次咨询。
3月2日晚上8点,视频接通后,张妈妈就向孙冬花交了作业,孙冬花继续引导。张妈妈从自己身上找回了爱和力量。
“那么你现在知道怎么和孩子相处了吧?”孙冬花知道张妈妈已有了答案。

  “虽然还有焦虑在,但有了爱的支撑,我就能够平静下来,能够真正看到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自己的需求,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张妈妈眼神中充满坚定的力量。  

   “是冬花帮我消除了恐慌!”   

    “在我身心疲惫纠结的时候,是冬花帮了我,冬花的话不仅让我消除恐慌,消除烦躁,还让我学到医学科普知识。梁教授如是说。

   

  “个体在面对未知恐慌和生死压力时,有时也会做出不理性的选择,除了影响自身的救治,无疑也会给群众健康带来危险。”孙冬花感悟道。  

  “最希望看到百姓享受美好生活。” 

    老刘家住武汉。登记表显示“已经确诊感染”,但医院床位紧缺,自己症状轻,医生让回家自我隔离。  

  打电话的时间是今年2月15日上午,自述在家隔离三天,还是有发烧症状。 

  孙冬花隔着电话都能感受到对方的焦虑。打开视频后,是一位有些消瘦的中年男人,穿着家居服,胡子好像很久没刮。 

  孙冬花首先询问老刘现在的症状,老刘说现在还是发烧,非常担心一直不退烧医院又不能住,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熬过去。 

  视频这端的孙冬花非常理解老刘的心情,她告诉老刘,现在的担心和焦虑很正常,这是对自己处境的关心,说明自己很在意。 

  “我应该平静地听从医嘱,在家隔离,但我为什么情绪会如此焦虑呢?”老刘有些埋怨自己。 

  孙冬花鼓励他思考一下。没有太严重的症状,只是发烧,说明医生认为危险系数不高,可以回家隔离,那就该接受医生安排。 

  “是呀,你认为自己应该平静接受,但你现在没有平静,所以你很难受。”孙冬花对他说。 

  老刘愣住了回答:“是的”。孙冬花继续引导,老刘马上意识到:“是不是我对自己要求太高?”说着说着老刘自己都笑了。 

  “尝试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不要以外在的标准评价自己,患病后适当的焦虑不仅是正常的,而且也是有益的,可以意识到面临的危险,并帮助自己战胜疾病。”孙冬花指出。最终老刘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挂了老刘的电话,孙冬花十分欣慰。她就是这样一位温暖他人的“燃灯者”。孙冬花相信纤微尘土亦能垒起千万广厦,她最希望看到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冬花沁人心脾,花香溢满彭城。
长期奋战在政法一线的“拼命三郎”孙冬花,经历了法官、司法行政工作者等多重身份,无论身份如何变,永远不变的是孙冬花忠诚使命和为民服务的初心。

 

今年2月18日,志愿平台给孙冬花预约了6个个案,看到其中一位预约登记表上的年龄,孙冬花以为看错,其实是93岁高龄的一位梁姓老教授,因最近睡眠不好,寻求帮助。
起初担心梁老视频连线会不适应,事实证明孙冬花的担心是多余的,梁老思维活跃,思路清晰。
“我这几天晚上睡不着,脑子里净胡思乱想。”梁老告诉孙冬花:“一位86岁的邻居,前两天因病在医院过世,我老想着这个事。儿子看到有心理援助活动,就帮我填了表。”
孙冬花表示理解梁老的情绪,接着询问梁老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起居情况。梁老说,自己和儿子、儿媳、孙女住在一起,身体还好,饮食算正常,就是血压有些高。
孙冬花又让梁老回顾了邻居生病到过世的过程,梁老讲的时候,特别强调邻居一个人住院,儿女也不能去探望,邻居在医院熬了10天,最后还是走了。
孙冬花问梁老,最担心的是感染病毒,还是担心在医院没儿女照顾?梁老稍作停顿说“两方面都有”。孙冬花认为,担心感染病毒很正常,担心住院没有儿女在身边应该有其他原因。
仔细问梁老,孙冬花明白了,原来梁老心中的症结根源,是前几年看到另外一位老人住院没儿女在身边照顾,那位老人孤独地走到了人生尽头。这两件事叠加到一起,让梁老非常害怕自己染病住院后,儿女在疫情期间不能去照料,这会让自己很难受。一直想着这些,就影响到了睡眠。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合理化’。”孙冬花耐心细致地解释:“你看到了自己担心背后的真正原因,就是疗愈的开始。从今天晚上关注睡眠试试,如果还是睡眠不好,就再预约。”
梁老如释重负挂了电话,过了两天,孙冬花看到志愿平台有反馈,梁老说睡眠变好了,还说“没有想到一次心理咨询效果那么神奇”。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