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心声,通过热线电话、微信等方式,为学生“减压”,纾解疫情期间孩子不能到校上课的压力。
安抚心灵,免费向当事人提供心理疏导、法治宣讲等咨询,避免心理危害,守住心理抗“疫”阵地。从“心”出发,向医护人员、社区居民等不同群体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不让情绪“雾霾”成为“心结”。
岁末年初,一场来势凶猛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国,面对每天更新的感染人数,百姓恐惧心理渐增的现实,共产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任徐州市司法局宣传教育处副处长的孙冬花,主动报名做志愿者,开通心理疏导服务热线,每天为有心理障碍的患者“一对一”辅导,解难答疑、随访到家。“彭城一冬花,香飘百姓家。”徐州市司法局局长曹柱生说,今年2月,孙冬花毫不犹豫地报名成为一名疫情心理援助志愿者,每天通过志愿平台12个小时接听来访电话或视频,以带有浓厚“人情味”的心理援助,受到市民的点赞。截至今年10月10日,孙冬花拨云见日,开出“心理处方”,共陪伴166位求助者走出疫情带来的心理阴霾,重见阳光。
“是冬花找到打开郁结的‘钥匙’!”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帮助居民找到打开心中郁结的‘钥匙’,对于平复群众情绪、坚定抗疫信心、维护社会和谐意义重大。”孙冬花认为。
疫情期间,孩子不能去学校上课,只能在家里上网课,如何和家里的“神兽”和平共处,成为很多家庭的难题。今年3月1日,孙冬花接到张妈妈的电话,她孩子上初一,在家里上网课,娘俩因孩子学习每天都发生“战争”,这让张妈妈心力交瘁。视频接通后,张妈妈告诉孙冬花,自己真没办法,该批也批了,该骂也骂了,甚至自残到用头撞墙,孩子冷漠的目光,让她生不如死。看到张妈妈如此疲惫,孙冬花让她先放松,抛开头脑中对自己和孩子的评判,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张妈妈开始比较配合,但不一会她又回到她的问题中:“我该怎么面对这个孩子?”孙冬花让张妈妈分析和回放最近一次和孩子冲突的事例,张妈妈就讲了头一天和孩子生气的事情,讲第一遍的时候她仍然很生气,第二遍的时候她看到了自己的急躁,第三遍的时候她看到了孩子的愤怒,第四遍的时候她已看到了自己的恐惧。“你在这个事件中有什么收获呢?”孙冬花问。“我看到被情绪控制的自己和担惊受怕到麻木了的孩子,我应该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多倾听孩子的声音。与孩子之间一旦没有了爱,只盯着孩子的问题,想想真是可怕。”张妈妈很懊悔。第一次咨询结束了,孙冬花给张妈妈布置了作业:“好好思考一下你到底在担心什么?”。双方约了第二次咨询。3月2日晚上8点,视频接通后,张妈妈就向孙冬花交了作业,孙冬花继续引导。张妈妈从自己身上找回了爱和力量。“那么你现在知道怎么和孩子相处了吧?”孙冬花知道张妈妈已有了答案。“虽然还有焦虑在,但有了爱的支撑,我就能够平静下来,能够真正看到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自己的需求,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张妈妈眼神中充满坚定的力量。
“是冬花帮我消除了恐慌!”
“在我身心疲惫纠结的时候,是冬花帮了我,冬花的话不仅让我消除恐慌,消除烦躁,还让我学到医学科普知识。”梁教授如是说。
“个体在面对未知恐慌和生死压力时,有时也会做出不理性的选择,除了影响自身的救治,无疑也会给群众健康带来危险。”孙冬花感悟道。
“最希望看到百姓享受美好生活。”
老刘家住武汉。登记表显示“已经确诊感染”,但医院床位紧缺,自己症状轻,医生让回家自我隔离。
打电话的时间是今年2月15日上午,自述在家隔离三天,还是有发烧症状。
孙冬花隔着电话都能感受到对方的焦虑。打开视频后,是一位有些消瘦的中年男人,穿着家居服,胡子好像很久没刮。
孙冬花首先询问老刘现在的症状,老刘说现在还是发烧,非常担心一直不退烧医院又不能住,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熬过去。
视频这端的孙冬花非常理解老刘的心情,她告诉老刘,现在的担心和焦虑很正常,这是对自己处境的关心,说明自己很在意。
“我应该平静地听从医嘱,在家隔离,但我为什么情绪会如此焦虑呢?”老刘有些埋怨自己。
孙冬花鼓励他思考一下。没有太严重的症状,只是发烧,说明医生认为危险系数不高,可以回家隔离,那就该接受医生安排。
“是呀,你认为自己应该平静接受,但你现在没有平静,所以你很难受。”孙冬花对他说。
老刘愣住了回答:“是的”。孙冬花继续引导,老刘马上意识到:“是不是我对自己要求太高?”说着说着老刘自己都笑了。
“尝试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不要以外在的标准评价自己,患病后适当的焦虑不仅是正常的,而且也是有益的,可以意识到面临的危险,并帮助自己战胜疾病。”孙冬花指出。最终老刘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挂了老刘的电话,孙冬花十分欣慰。她就是这样一位温暖他人的“燃灯者”。孙冬花相信纤微尘土亦能垒起千万广厦,她最希望看到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冬花沁人心脾,花香溢满彭城。长期奋战在政法一线的“拼命三郎”孙冬花,经历了法官、司法行政工作者等多重身份,无论身份如何变,永远不变的是孙冬花忠诚使命和为民服务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