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常熟大街小巷,无处不在的法治宣传,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对法治的崇尚与向往。位于沙家浜景区的常熟“法与生活”互动体验馆,“衣食住行”四大主题体现法治、生活、梦想的有机融合,让游客深刻体悟“法在生活中”的质朴道理。在常熟法治雕塑公园,21座雕塑分布于法治之光、常熟历史法治、中国古代法治、世界法治四个主题区,以艺术诠释法治。一条民法典宣传长廊,以“民法典与生活同行”为主题,图文并茂宣传民法典内容。
……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法治常熟建设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常熟将普法工作列入全市“十三五”发展规划,不断探索拓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新路径,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争创全国普法先进县市“七连冠”,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常熟市委书记 周勤第
普法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
打开“虞歌法韵”法治文化小镇手绘地图,大大小小的20个法治文化宣传点星罗棋布,分布在虞山东西两侧。常熟充分挖掘虞山历史法治文化,将言子旧宅、翁同龢纪念馆、方塔廉政公园、常熟法治文化街、虞山法治之旅等串点成线,形成常熟特色法治文化景观。游客“打卡地”成了普法“主阵地”,是常熟创新普法方式的新成果。常熟市连续六次获评“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县(市)”,成为全国唯一。常熟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唐剑锋介绍,“七五”普法规划自2016年实施以来,常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创新普法路径,普法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力争实现普法全国先进“七连冠”。突出普法对象。常熟坚持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每年不少于2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每季度一次、任职法律知识考试和年度述职述廉述法全覆盖,先后组织《为民族复兴提供有力宪法保障》《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廉洁自律防范“权力陷阱”》等14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学法报告会。创新普法方式。常熟利用全市76.2万块数字门牌,全国首建新型智慧平台“普法e家”,利用大数据将各项公共法律服务线上化,市民群众只需要扫描家门口二维码,足不出户就能获得法律地图、公证服务、法律援助、远程会见、调解服务、法律顾问、便民惠企、行政复议、普法活动等9项服务,真正打通公共法律服务的最后一米。
全省首创普法责任制媒体栏目《午间风法治会客厅》,累计刊播996期,打造生活法律案例库;率先建立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普法讲师团“三支队伍”,确保法治教材、课时、师资、考试“四落实”……一系列创新举措,如春风化雨,润泽人心,让法治融入百姓生活,成就法治文化“新高地”。目前,常熟全民普法受教育面100%,群众对“七五”普法的知晓率达95%以上,公众安全感达98%以上。与此同时,全市镇(街道)法治文化阵地覆盖率100%,法治元素全面融入公园、街区、商场等公共场所。
制度基石挺起“大普法”格局
30多年的时光,常熟打造了全国唯一普法宣传“六连冠”城市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大普法”格局。
走进琴川街道综合执法局常熟市综合执法普法教育基地,一本红色封面的《常熟市普法志》引人注意,全书详细记述了常熟实施“一五”至“六五”普法的历程,供参观者学习。这个基地对内以“集中培训+跟班式培训+阶段性自学”的形式,提升执法人员法律素质;对外,使全体执法员成为宣传员,在执法过程中开展普法宣传。既是执法者,也是普法者。“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常熟市委副书记、市长焦亚飞说,常熟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服务谁普法”的原则,切实将普法工作纳入全年重点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普法目标由“软任务”变为“硬指标”。完善普法责任、任务、活动“三张清单”和备案、联动、督察、通报、考核“五项制度”,调整75家部门普法责任清单,督促206项部门普法项目实施。与此同时,将普法责任制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实行常态化、全覆盖督察考核。普法主体由“单一型”变为“多元化”。常熟实施“法宣办+成员单位”“专业队伍+志愿服务”联动模式,各部门围绕各自宣传重点,打造税收普法教育馆、安全生产警示教育馆等各具特点的法治文化阵地。比如,该市税务局推行重大税务案件“听辩式”审理,实现执法与普法的无缝衔接,获全省推广。
普法路径由“一家独唱”变为“齐声合唱”。结合“宪法宣传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世界知识产权日”等时间节点,常熟市各单位统一集中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同时,公安、人社、市场监管等执法部门微信公众号为广大市民讲好法治故事,成为具有传播力、公信力的新媒体集群。
大格局带来大成效。今年8月,苏州市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来常熟考核“七五”普法规划落实情况,对常熟给予高度肯定,并对常熟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快复制推广。
让法治获得感充盈整座城市
9月1日,常熟莫城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梅琴雄以及法律服务团陈靓律师来到常熟服装城专业市场——男装中心,现场回答中心负责人关于市场中存在的店铺租赁、物业管理、直播管理等问题。
随行的陈靓律师就劳动争议和债权债务以及水电税费等作出解读,促使企业加深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提前规避有关经营风险。专业的解答赢得了企业的称赞。
上门为企业提供“法治体检”,体现了常熟不断提升普法水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法治保障的核心追求。
常熟市司法局局长金健峰介绍,法律服务团进园区、进企业、进市场、进商会,开展“法企同行”“以案释法”等活动,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困难,打造企业发展最舒心营商法治品牌。
坚持不懈普法,潜移默化改变。在常熟,无论是企业还是市民,“法治获得感”越来越充实。常熟通过加强普法教育,引导全社会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市民的法律意识逐年上升,全市刑事案件发案率实现十二连降。
“律师不但给我出主意,还帮我写了起诉状,让法院受理立案,我的问题才能这么快解决!”今年77岁的沈兴保家住在常熟虞山街道,由于楼上邻居家卫生间漏水导致房屋天花板浸水发泡、霉变,多次沟通协商无果,他来到虞山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咨询解决办法。
常熟虞山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组建了一支31名资深律师组成的法律服务团,轮流在中心坐堂值班,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虞山街道司法所所长何丽华介绍,律师团带来的变化非常大。“以前有了纠纷不是打架就是吵闹,现在小矛盾通过调解、大矛盾则交由法律来解决。”
释放“法治获得感”,法治政府是关键。作为省内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的唯一县级市,常熟当前正通过推进“减证便民”行动,强化试点工作与“一网通办”“证照分离”“信用监管”等改革措施有机衔接,发挥法治叠加效应,释放法治红利。
法治获得感充盈,法治意识蔚然成风,法治精神浸润人心,常熟正在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