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苏长安网 > 投稿 > 省直单位 > 省检察院
村第一书记王斌:情定秦祠助力乡村振兴
2022-08-30 19:02:00  来源:学习强国

  夏去秋已来,骄阳仍似火。近日,宿迁市人民检察院驻宿城区龙河镇秦祠村第一书记王斌指着远处的稻田,给笔者盘算了一段让稻谷升值的“生意经”:“农民直接卖稻谷的收益并不高,将稻谷深加工成商品米后出售,每斤稻谷则能净增值1元。如果能找到好的销路,今年仅商品米一项,秦祠村集体经济收入就可增收10余万元。”  

  再为秦祠出把力 

  秦祠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生产出的稻米品质好,但单纯出售稻谷收益并不高。这是王斌2021年9月任秦祠村驻村第一书记后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从那时起,王斌就经常头戴草帽,随手提着一个塑料水壶,在秦祠村的田间地头、村前屋后转悠,边走边“盘算”。      

  王斌并不是一个生意人,驻村后之所以这样“斤斤计较”“事事算计”,是因为他对宿迁市人民检察院党组的承诺,是因为他对秦祠村那一份浓浓的深情。      

  2021年9月驻村之前,王斌的履历可谓丰富:在部队工作20余年多次立功获奖;从作战部队到军分区系统后,先后历任两个县区人武部主官,硬是让多年“后进”变“先进”;之后,王斌便来到宿迁检察系统工作。2021年7月,临近退休的王斌向宿迁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提出了去帮扶村做驻村第一书记的想法。好多同事不解,就连秦祠村的部分村民也有疑问:“正处级干部来我们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是来‘镀金’的,还是来图个清闲打发时间的?”  

  对于这些猜测,王斌没有过多解释,而是一头扎进秦祠村,事无巨细与村组干部谈发展,扑下身子帮村民寻找“致富经”。不到一周的时间,五千余字的《秦祠村发展情况报告》把村情村貌摸清了,把发展计划做实了,王斌对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信心更坚定了:“我来自农村,这么多年是党培养了我。退休之前能回到农村,从小事做起,干一件、成一件,为乡村振兴工作再出一把力,就是我这名老党员、老检察人的心愿。”  

  “乡村振兴工作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一定要从老百姓身边的小事做起,小事做多了、做好了,老百姓就能感受到了!”宿迁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刘加云对秦祠村帮扶工作念兹在兹。     

  做好“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文章,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王斌在《秦祠村发展情况报告》里计划为秦祠村办的一件件“小事”,宿迁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一直是当作大事来办。  

  托起百姓幸福梦

  怎样才能让秦祠村的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驻村帮扶的实效呢?王斌最先着手做的事是以身作则,通过建强党支部、建好村“两委”班子,让老百姓先看到村干部的转变,继而看到平日里的“烦心事”少了、“幸福事”多了。

  时下,每当夜幕降临,秦祠村的村民文化广场就格外热闹。门类齐全的健身器材,吸引众多村民前来锻炼;篮球场上,几名老人有板有眼地教孙子练习投篮;文化长廊里,老老少少聚在一起,谈论着国家大事和身边小事……    

  这个占地近3000平方米,集党的建设、法治教育、乡村文明新风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广场,是宿迁市人民检察院帮助秦祠村建设的。看到其他村的村民也骑着电动自行车来这里休闲,秦祠村的村民格外自豪。 

  “村民文化广场建成后,丰富了咱们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如今,我们的精气神一个比一个足。”提起村民文化广场,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   

  秦祠村里有一条沟渠是村民口中的“臭水沟”。每到夏天,经过的村民都必须戴上口罩快步离开。何时解决“臭水沟”问题,是困扰村民多年的“愁事”,自然而然也就成了王斌要办且必须办成的“急事”。   

  王斌多次沿着沟渠查源头、找原因,发现这条沟渠是龙河镇镇区生活污水的排放通道。由于近年来镇区人口不断增加,原有的污水处理设施已经不能满足污水处理需求,排出的仍是污水,导致秦祠村的那条沟渠慢慢变成了黑臭水体。   

  “‘臭水沟’问题一天不解决,老百姓就一天不满意。”找到原因后,王斌主动邀请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和镇政府相关工作负责人到现场办公,研究治理之策。经过多方协调,相关部门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扩容改造。如今,这条沟渠清澈见底,再也闻不到臭味。

  “小病不出村”是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对于村级医疗体制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原先,秦祠村的卫生室里医疗设施较少,房屋破旧不堪,要想实现“小病不出村”,难度可想而知。   

  “医疗卫生事关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再难也得干。”对于这件事,王斌知道“等不起、拖不得”。于是,他在最短的时间内腾出300多平方米的村集体房屋作为村卫生室用房,并积极寻求宿城区卫健局的协助和指导,科学设置药品存储、诊疗、输液等功能区。目前,秦祠村新的卫生室已经改造完成,要不了多久,村民就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医疗服务。   

  看着这一年来的变化,王斌信心更足。他相信,只要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让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落实,就一定能赢得老百姓的支持。  

  绘就乡村新画卷 

  “村里多条道路的扩建计划都已经争取到政府投资,正在紧张实施。不久,60盏路灯将在秦祠村点亮……”谈到宿迁市人民检察院为村民办的一件件实事,秦祠村党支部代理书记王小猛激动地说,“每一个项目落地的背后,都离不开王斌的默默付出。”    

  可是,王斌对此并不满足。他的目标绝不是仅仅解决眼前的问题。    

  “秦祠缘”大米项目是王斌驻村后一直心心念念想要做成的项目,目前已经有了新进展。“‘秦祠缘’大米项目已经选定了生产厂家,包装袋也已印制完毕,销售问题也解决了。现在是万事俱备,只等开机生产了。”王斌对秦祠村的大米口感和品质非常有信心,但他也知道,一袋大米要从农村“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并不容易。这个项目的关键是销售。     

  为此,王斌把“准星”瞄向了大客户和线上销售平台。他说,即便这条路再难走,也要和村“两委”、宿迁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一起坚定地走下去。不仅如此,他还计划上面粉、蔬菜等项目,力争实现产品多元化。     

  实现乡村振兴,发展乡村产业必不可少。    

  “‘输血’是短期之举,‘造血’尤为重要。”宿迁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李红阳说,秦祠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是根本,引进项目、增加就业是必由之路。   

农业增效不只是为了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盘活资源,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等米厂开工了,我出家门一会儿就能到厂里上班,可以说是‘家门口就有钱挣’,孩子学费也有了保障。”村民老张高兴地说。  

  “米厂生产、大棚管理、蔬菜采摘等都需要大量人员,通过就近就业,闲在家中的村民就有了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帮助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这是一条双赢之路。”王斌对秦祠村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这段时间,在宿迁市人民检察院党组的大力推动下,秦祠村多个项目都在如火如荼推进:    

  盘活闲置的村养老院资源引进服装加工企业,不仅可以收取租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通过流转土地,宿迁市人民检察院、村集体、农业大户三方筹集资金建设高效设施农业项目,让“土地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现实;宿迁市人民检察院出资新建广告位正在选址,仅此一项,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联系热心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成功为低收入农户老韩筹集到5万元购房首付款,老韩一家人的安居乐业梦想即将实现……   

  面对这一桩桩、一件件大事小情,王斌说,这些都是秦祠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过不懈奋斗一定会成为现实。  

  “政治站位要高、为民情怀要深、任务目标要明、工作作风要实、帮扶成效要显”,这是王斌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他说:“要以自己的担当,让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  

  (王斌,现任宿迁市人民检察院二级调研员)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