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7日,台风“烟花”过境南京,疫情封控区的志愿者冒雨给居民送菜。
8月5日,南京进入全民抗疫的第17天。
发稿前,记者从南京市检察院了解到,平均每天,南京市区两级检察院约有400余名检察志愿者奋战在抗疫一线。其中最危险的是封控区的志愿者们。他们身处疫情防控最前线,闻令而动,舍家逆行,“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7月30日起,记者试图联系这些志愿者,想了解他们在封控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他们有的只能在工作间隙里通过微信聊几句,有的说不到几句就匆匆挂掉电话,有的发来日记和现场照片,有的至今也没有时间回信息。
有志愿者在,禄口不孤单
志愿者刘自强接到通知要去禄口街道参与疫情防控时,是7月25日晚11点左右。
从7月20日起,5天时间里,南京市本土新冠病毒肺炎感染者已增至57例,禄口街道大部分地区被列为中高风险区。此外,因台风“烟花”来袭,当天南京市还提升了防台风应急响应至Ⅱ级(橙色)。
“涝疫结合”,是当时一众网友对南京市民生活状态的调侃。一夜暴雨后,刘自强简单地收拾了一些衣物,吻了吻刚满8个月的女儿,顶着依旧强劲的暴风雨来到了单位。他是南京市江宁区检察院的一名干警。当天,江宁区检察院8名干警组成了一支支援禄口街道疫情防控突击队,他们要赶往疫情防控最前线,开始封闭值守任务。
南京的暴风雨一直没有停歇,局部地区的风力甚至达到了十级。这支临时组成的小分队,就这样在风雨中出发了。
突击小分队出发前
雨幕中,车渐行渐远,离禄口街道越近,路上的行人就越稀少。进入封控区后,主要道路都已被封闭,防疫人员在这里设立了一道又一道卡口。
“看到周围的街道上冷冷清清,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刘自强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
车停在了禄口街道新生社区。记者通过网络公开资料了解到,这个社区与禄口机场直线距离不超过4公里,下辖7个自然村,居住户730户,总人口约2300人。
没有太多的时间给他们平复内心的忐忑与不安,他们很快裹上了厚厚的防护服,像一名战士一样冲锋上阵,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志愿者的工作既多且杂。从一开始的茫然、没有头绪到后来的主动应对、有条不紊,队员们进展神速。刘自强告诉记者,志愿者的工作一共分成五块:一是协助医护人员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二是负责卡口和小区执勤;三是搬运居民生活物资;四是协助转运集中隔离的人员;五是帮助解决居民的生活问题、安抚情绪。
志愿者迅速展开工作
同样,处于封控区的人们,从最初的担忧、焦虑到逐步适应、充满信心,也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一旦小区里有疫情相关消息,微信群里就会沸腾,气氛也会骤然紧张起来,小道消息也开始传播。这个时候,也是志愿者们最忙的时间,一边身穿防护服,爬楼挨家挨户进行排查,向整栋楼里的住户打招呼、提醒注意事项;一边还要在微信群里回复居民们的各种疑问,一字一句耐心解释,安抚他们紧张焦虑的情绪。
7月27日,江宁区开展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刘自强与同事负责的两栋楼共4个单元,240户800余人。这里的居民情况复杂,其中不少人的亲属在机场从事各类工作,有几户居民的家属已经确诊,检测对象中不少密切接触人员和次密接触人员。
从顶楼15楼开始,志愿者们一户一户敲门、扫码,登记检测对象的身份信息,协助医护人员采集检测样本。每完成一名居民后,还要帮医护人员做好一次消毒。
群众们都很配合,会在采集结束之后道一声“你们辛苦了”。也有的群众防范意识很强,会主动问:“你们采集完上一个人,有没有消毒?”“您放心,每采集完一位,我们都会消毒的。”每次,志愿者们都会认真地答复。
当天,他们从早晨一直忙到下午六点,完成最后一户的检测任务后,才顾得上吃午饭。因为,吃饭前要脱掉防护服,饭后继续检测,又需要换一套新的防护服。为了节约防护物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一致决定,咬牙坚持到最后一刻。
“我们觉得,禄口一点儿也不‘孤单’。禄口的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我们有信心一定打赢这场疫情遭遇战。” 志愿者刘自强、成琦、房大伟都说。
休闲亭中,难得的片刻休憩
疫情不可怕,怕的是轻视和误解
和江宁区检察院的突击队队员一样,志愿者司达显与邹鹏飞也是7月25日接到通知赶往封控区。他们是建邺区检察院的干警,两人值守的地点是建邺区南苑街道思园小区。
7月24日,思园小区一名在禄口机场从事地勤工作的居民被确诊,随后该小区实施封闭管理。这是南京市中心城区第一个因出现确诊病例而封闭的小区。
11栋、480户,老人居多,这是小区的基本情况。按照社区规定,志愿者们两人一组,每组负责两个单元,每天共4个班次,24小时不间断值守。
值守的内容,包括且不限于登记信息、发放物资、定时送菜、清理垃圾、劝阻不出门、协助核酸检测等等。此外,针对不同的家庭,志愿者们还需要提供不同的服务。有的家庭是回族,在配送物资时就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的要求;有的家庭人数较少,为了避免浪费蔬菜水果等物资,便应居民要求两天配送一次。
需要配送给居民的蔬菜
一户居民反映,家人为其购买的生活用品迟迟没有送到。司达显了解到,原来是老人的手机出了问题,不知道物品已送达。于是他决定亲自跑一趟。“我穿着防护服立刻跑到小区门口,接到快递之后,又爬到本单元的顶楼,气喘吁吁地把物品送到了老人手中,热得一身汗。”
一户人家母亲刚动完手术,需要住在同一个小区对面楼栋的儿子每天过去照顾。“他通过我们向社区提出申请,社区也同意了。每次他过去,我们都会给他送一些防护品,并提醒他注意消毒,有时候需要送东西,我们也会帮忙跑个腿。”邹鹏飞说。
在禄口街道,7月28日,江宁区检察院的突击队员们更换了主战场。他们根据社区统一安排,8名队员分成两个小组。第一组主要协助附近7个村子1300余人开展第四轮核酸检测工作;第二组主要负责海棠苑小区生活物资装卸,保障小区30余栋5000余名居民的蔬菜供应。
刘自强被分在了第二组。
除了装卸物资,他们还要负责卡口执勤,对小区内2户4名因病外出的居民核实外出申请证明,并做好登记。
“附近村子居民中机场工作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众多,排查难度、防控压力较大。何况,目前疫情防控依然严峻复杂,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身处疫情核心区,刘自强十分慎重。
与此同时,群众的个性化需求也要尽力去满足。刘自强说,每每这时,就要在防疫原则内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一位须发苍白的老人来到卡口前,面露焦急地问道:“我前天买的药一直没有送到,能不能让我出去买一下?药店就在前面不远。”
“老人家,按规定我们不能让你出去。”
“你放心,我是退伍军人,今年80多岁了,我去买了药就马上回来。”老人坚持道。
刘自强想了想,对老人来说这也许是救命药,不能耽搁,于是在向卡点负责人汇报后,便穿着防护服一路跑到附近的药店。没想到药店大门紧闭,等他再一路小跑回来,老人的药也刚好送到了。虽说是白跑一趟,心里却踏实了。
27日下午,志愿者们在执勤中发现,一名病人透析治疗归来,所骑的电动车上却载满了各种物品。原来,他做完治疗后,居然还去了趟超市。
针对这一情况,志愿者们第一时间向社区负责人汇报。考虑到病人的身体状况,社区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要求他记录当天的外出详细行程,同时写下承诺书。
“疫情不可怕,怕的是轻视和误解。”刘自强说,特殊时期,希望每个人都多一份理解和支持,做好自己的分内事,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志愿者工作间隙喝口水
一开始希望台风快走
现在天天盼下雨
“7月30日,烈日当空。
下午两点,分发给群众的生活物资运送到海棠苑小区的门口。一共两卡车食用油一卡车鸡蛋。我们顾不上喘息,立即开干。两人进入货箱搬运,两人在下面接力。
正值大暑节气,又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厚厚的防护服密不透风,加上戴着口罩,我们几个大男人还没有搬几箱已经气喘吁吁。不能停止,就先设定一个小目标,完成1/3时补充水分,完成1/2时休息一下。戴的手套很快磨破了,换好之后继续。一箱油40斤重,搬着搬着,觉得脚步越来越沉重,手也开始抖。”
这是刘自强日记里的内容。在微信中,他告诉记者,日记都是在工作间隙和睡觉前用手机敲的,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比较凌乱,却是最真实的记录。
他们这支突击队都是院里的精兵强将。临走时,每个人都签署了请战书。第二组4名志愿者中,组长王海泳原本就血压高,还一直冲在最前面,队员成琦因长时间穿防护服及接受每日消杀导致皮肤病,房大伟因为连续几日搬运加上衣服潮湿,导致腰部皮肤溃烂,但大家都是一声不吭,默默咬牙坚持。
而他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顶着毒日头晒了一下午,晚上洗澡的时候便觉得头顶火辣辣地疼,同事过来一看,红红的一片,头皮都快要晒掉了,“怪谁呢,都怪我头发太少。”他自嘲道。
卸完一车货,志愿者的手套都变了颜色
7月25-28日,南京从早到晚暴雨如注,之后又迅速切换至烧烤模式,魔幻天气也让身处抗疫一线的志愿者们纷纷吐槽:“一开始希望台风快走,现在天天盼下雨。”
采访中,志愿者司达显告诉记者,台风过境的那几天,正是思园小区防控最紧张的时候,穿着防护服,一会儿下雨,一会儿闷热,反正衣服从里到外都是湿透的,“我们住在附近的酒店里,基本没带什么衣服,换不过来,只好穿着湿衣服出门干活,夜里如果不执勤,就把湿衣服放在空调出风口处吹干。后来志愿者多了,才有时间去买衣服,洗了之后用吹风机吹干。”
“一比较,还是盼下雨。”邹鹏飞说,天气一热,爬楼梯送菜的时候,汗水流进眼睛里,呼出的热气把整个眼镜全都糊住了,人在防护罩里什么都看不到,在楼道里只能摸索着往上爬,那滋味,实在是“酸爽”。
邹鹏飞是建邺区检察院刚入职的年轻干警,试用期还没过,也没结婚,只身一人在南京。他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后,远在山东的父母听说他在中风险区当志愿者,都很担心,每晚都要跟他视频才能安心。
被雨水、汗水模糊的隔离面罩
而刘自强则说,他已经有10天没见到女儿了。
“这几天小宝一醒来就咿咿呀呀地喊爸爸,还一直盯着门看,期待爸爸出现,她一定很困惑‘爸爸去哪儿了’。”看到妻子发来这样的消息,刘自强有点难过,但他想对自己女儿说,疫情当下,在“小家”和“大家”之间,爸爸只能暂时离开“小家”,守护“大家”,相信女儿长大后一定能够理解。
发稿前,司达显还给记者发来一条短信。他们已经离开思园小区,投入到新的封控区工作。但在他离开前,晚上12点交班的时候,他看到小区门口的宣传窗里贴了一张海报,上面写着所有志愿者的单位和名字。“那一刻,心里突然涌上了《什么也不说》的旋律,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
来源:清风苑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文字:邓凌原 苏文娟 孙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