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8日,《检察日报》头版刊出《“童话大王”来听办案故事》的配图新闻。手持话筒的“童话大王”郑渊洁老师笑着点评“用故事讲述案件很有意义,最容易被大众接受”。在他身后的会场屏幕上,“我的案件我来说”江苏省检察机关办案故事讲述会的logo特别醒目。
“今天登台讲述的检察官都是说故事的高手”“非常直观、非常真实、非常精彩”——担任评委的郑渊洁老师和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主任汪旭东等给出了这样的好评。
讲述会已结束,后续效应仍在“发酵”。江苏省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制片人在观看现场录播后,主动请缨将讲述故事录制成10期“检察官办案手记”,在黄金时段播出。今年年初,在全国检察新闻宣传会议上,最高检领导点名表扬了这场办案故事讲述会。
没有华丽的舞台道具,没有花哨的服装,是什么“看不见的东西”,让这场讲述会得到最高检的点赞,以及“童话大王”、法律共同体和媒体的共同好评?作为讲述会承办人,以下体会和感悟与大家分享。
我的案件我来说
2020年初,江苏省检察院党组讨论“六个一”新时代检察职能宣传计划,举办一次“我的案件我来说”全省检察机关办案故事讲述会位列其中。除了以故事形式生动宣传检察职能,省检察院党组更希望通过“讲述”形式,促进检察干警“办案+思考+写作+表达”能力提升。
2020年4月,方案下发全省。“讲述者应是检察业务部门一线办案人员”“讲述的内容为检察干警自己的办案故事,强调‘亲历性’”……成为这场办案故事讲述会区别以往“演说会”“报告会”的核心特质。
从2020年5月正式启动,到10月中旬“海选”落幕,全省三级院共有728名检察官(助理)参加了所在院的讲述会。2020年10月30日,全省检察机关层层选拔出的13名选手齐聚省检察院,开始第一轮试讲。
在这场高手对决的淘汰赛中,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守护生态环境是大热点,所以好几个讲述故事聚焦于此,而且选手的台风大气、字正腔圆,但统计完选票后,这些故事得票都不高。原因何在?
“第12号选手的嗓音特别好,台风也很大气,但她讲的办案故事一听就没有亲历性,更像在介绍她们院办理的案件。投票时我也有点犹豫,但最终没投她,因为我们这场讲述会的初衷不就是‘我的案件我来说’吗?”点评环节,D评委的一席话让其他8位评委纷纷颔首。
第一人称的讲述确实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拉近了讲述者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我”这个叙述人称决定了讲述的语言特点是口语化的,不能端着架子,要更真实可亲。
第一轮擂台赛中,得分最高的两个故事,一个是讲述南京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组织卖淫案的《废墟之上》,一个是讲述基层院未检干警帮三岁男孩找回母爱的《爱的回归》。案件风格截然不同,一个惊心动魄,一个温婉亲切,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在聆听的过程中,9位评委无比确信,讲述人就是案件的承办人,那些“非亲历不能述”的细节和感悟,成为打动评委和观众的情感“密码”。
《爱的回归》先导片
有“容”乃大
是不是案件越大,就越吸引人?还真不一定。是不是讲述人一定要如和煦春风,才能得到高分?还真不见得。
2020年10月30日第一轮试讲中,来自宿迁市泗阳县检察院的马爱丽抽到了1号签,之前13位选手的讲述稿我都读过,知道她讲的是一起民事诉讼监督案,争议标的只有5000元,妥妥的小案。
《小案抗诉记》先导片但她走到台上一开讲,这个“小案”立刻吸引了评委。这位姑娘自带基层民行人的“飒”气——一开始,面对气势汹汹要找媒体曝光的当事人杨刚(化名),她针锋相“怼”:“如果你有理有据,不用找任何人,我也会支持你;如果你没理,就算把中央电视台找来,我也不会支持。”发现法院判决确有错误,她也曾为生效裁判监督的考核数多一个兴奋了一会儿,但“为了自己的考核就让两个当事人陷于至少一两年的诉累,良心能安吗?”她决定还是做调解,但双方因数额僵持。这一天,杨刚突然找到她,表示要撤案。一问原因,是他因未执行判决被拘留5天,罚款5000元。而这判决,是有重大错误的呀!
“看着这个曾经让我感觉嚣张和聒噪的当事人,怯怯懦懦地坐在那里,我突然很难过,也很心痛。我在心里暗暗地赌了一口气,这个案件一定要抗诉到底!”一个本以为枯燥的民事监督案件,竟然因为承办人这种“个性鲜明”的讲述风格,让所有人都精神一振。
就这样,面对这样一个案值仅有5000元的申请监督案,经过抗诉、再审、发回重申,历时两年六个月,终于帮助被冤枉的当事人讨回了公道。检察官这么执拗到底为什么?马爱丽最后的这段话打动了很多人:
“回想起两年来,杨刚为了这个案件的奔波、沮丧、忧虑……我理解了,或许对于我们只是一个小案件,但对于当事人,却是他们放不下心的烦恼和大事,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对法律和法治的认知。所以作为一个民行检察官,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个案判决的纠正,更想尽自己的努力去温暖那些应被司法善待的当事人,去挽回他们对法律的敬仰,对司法的信任。”
在评议环节,来自江苏省电视台的戴春梅和江苏法治报的宋世明评委投了赞成票:“我要是观众,就喜欢这样有个性的检察官!”“很飒!基层民行就需要这样一股劲!”
最终,小马讲述的案件顺利入围总决赛。在保持自己风格的同时,PPT和短片也根据评委意见进一步完善。在总决赛中,她的讲述给很多评委留下极深的印象。幽默的郑渊洁老师在点评中表示:“第一次知道,如果法院判决不公,可以找检察院抗诉!”
“最喜欢《废墟之上》和《小案抗诉记》。前者很震撼,后者则从小切口,更真实地诠释了‘司法为民’的精神。”在评委选票上,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写道。
与这个小案相对,第一轮讲述会上有的案件案值很大,有的牵涉扫黑除恶、中美贸易战这样的热点,但承办人办案的亲历性太弱,讲述很难使大家代入,只能挥泪淘汰。
这里还要特别点赞9人评审团制度。他们中有检察机关的领导,也有资深的检察日报记者、省电视台的媒体人,有法律自媒体大V。不同年龄构成、不同行业的评委,在案件故事和选手风格的评判上各抒己见,做到了兼容并蓄。
两匹“黑马”
2020年11月19日,第二轮试讲后,8个讲述故事更趋完善,但两个问题也暴露出来。其一,8个案件全是基层院办理,类型和覆盖面都明显有缺;其二,讲述者中7女1男,男选手太少。
这时,《检察日报》刊发的《他被“童话大王”实名举报》的案件故事吸引了我。在这篇通讯中,“童话大王”郑渊洁表示,他特别想感谢办理“亿元盗版帝国”案的淮安市检察院检察官李玥,“她在办案过程中非常专业,职业素养非常过硬”。
能不能请李玥讲她办的这起“亿元盗版帝国”案呢?我和淮安市检察院宣教处副处长张珍说了这个想法。当天晚上,张珍就兴奋地打来电话:“李玥办理这起案件有很多细节和故事可以写。而且她从小就是看《童话大王》长大的,郑渊洁可以说是她的童年偶像……”
淮安市检察院 李玥
讲述《当“童话大王”遇到“盗版大王”》
电话这头的我同样兴奋,因为直觉告诉我,这篇与童年偶像并肩打击盗版犯罪的“我的案件我来说”会很有料!果然,经过淮安市检察院的深入挖掘,李玥细节丰沛的真挚讲述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讲述稿的结尾也很出彩:
《当“童话大王”遇到“盗版大王”》先导片
“小时候,我看着郑渊洁的童话长大,而现在我很荣幸能与儿时的偶像一起为保护知识产权尽我的绵薄之力。每个作品背后都凝结了创作者的心血,从这些作品中获得滋养的人,又会走上不同的岗位,创造出更多的作品。让我们携起手来,用法律保护创作者们的智慧结晶,让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都有美丽的‘童话’可以读。
”另一个增选的案件故事则源自2020年6月30日我去扬州市检察院观摩他们的办案故事讲述会。在五个讲述故事中,一个关于外国人认罪认罚的案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昏黄的夜幕,雨中的城市马路,被警察拦住的白色轿车,等待抽血的手臂……旁白响起:“这个会说思密达的外国商人,真的不懂中文吗?一段残缺不全的抽血视频,真相到底是什么?已经露出破绽的证据体系,该如何回到认罪认罚的轨道?”48秒的先导片充满悬疑,而东北小伙顾广绪则在其后镇定自若又自带幽默的8分钟讲述中,充分诠释了扬州市检察院检察官如何靠精湛的专业素养,在一个棘手案件中,巧妙展现中国检察的公信力。
《外国人认罪认罚的故事》先导片
这样的案件类型、这样的讲述风格,都是目前讲述会的8个案件故事所没有的。
12月16日,第三轮试讲。8位基层检察院选手讲完后,两位市院选手作为“复活赛”选手开讲。第一次登上省院讲台的李玥和顾广绪都展现了极佳的功底。最终,评审团决定,10位讲述者全部进入总决赛,而此时10个讲述故事,在案件类型和讲述风格上也真正做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此时,我们趁热打铁,向担任评委的江苏省检察院赵志刚副检察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能否把“童话大王”请到讲述会现场,与李玥面对面?“可以!”赵检给出了肯定答复。
在12月23日的决赛现场,李玥的《当“童话大王”遇到“盗版大王”》和顾广绪的《外国人认罪认罚的故事》都非常精彩,给在场评委和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最后分别获第一名和第三名,成为名副其实的两匹“黑马”。
创新与融合
“10个办案故事,观众听下来会不会有厌倦感,需不需要在中间穿插些歌舞?”讲述会筹备中,有同事提醒我。我笑着摇摇头。因为我对讲述会“杀手锏”有信心——10个各具风格的办案故事先导片。
事实证明,这1分钟的先导片起到了非常好的“沉浸”和“穿插”作用。
苏州市吴江区检察院 李冬梅
讲述《铅弹击中6岁男童头颅后》
以《铅弹击中6岁男童头颅后》为例,旁白响起:
“一边是无助的双眼,严重的伤情,巨额的手术费用缺口/一边是薄弱的证据体系,艰难的释法说理,顽固的攻守同盟/多少次,想要歇一歇/但是,孩子的救治不能等,追求正义的脚步不能停/不放弃任何一次机会,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不省略任何验证……
”《铅弹击中6岁男童头颅后》先导片
镜头次切过医院、提审、卷宗、枪支、身心俱疲的检察官、勘查取证、法庭公诉等画面,配乐也从低回转向有力。短片的结尾非常温馨:湖边,一个小男孩雀跃着奔向检察官,两人迎着夕阳而立,旁白响起:
“只愿,每个孩子,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相对于承办检察官的亲历性讲述,短小精悍的先导片综合运用了影像语言、视觉词汇、配乐,在最短的时间让观众沉浸其中。而不同风格的先导片,则在讲述会中给予观众足够的新鲜感。
《真假爸爸》先导片
“镜头不仅可以叙事,还可以表达感情,表达思想。” 如果说《铅弹击中6岁男童头颅后》通过富有感情的旁白和富有张力的画面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着检察官当时所受的煎熬、努力与最后的柳暗花明,许多评委印象深刻的《真假爸爸》先导片则没有局限于办理的虚假诉讼案件本身,而是聚焦检察新人群体从刚进机关时对检察工作的模糊认识到办理第一案后的亲历性感受,从而让听众产生共鸣。
常州市钟楼区检察院 胡兴坤
讲述《真假爸爸》
“形式新颖”“采用的多媒体形式,鲜活、生动”“非常直观、精彩”……讲述会后,很多评委反馈。
在讲述会的衍生产品中,我们同样秉持创新与融合的理念。除了常规的微信稿,我们先后制作了《六万只中华蟾蜍回家》《坐在轮椅上的罪犯竟然站了起来》《4600万征地补偿款保住了》等10期“视频+图片+文字”的案件故事,在“江苏检察在线”微信公众号和江苏检察网推出,并就李玥与郑渊洁老师的互动推出“苏检拍案”视频号作品,取得良好传播效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首次策划vlog并在学习强国推出。39秒的vlog中,穿插了案件侦办、庭审、讲述会现场等多个画面,而高潮部分是小李玥捧起舒克贝塔阅读的蒙太奇镜头,和长大后的她自信从容分析案情的画面。字幕打出“曾经,你为我营造童话世界;现在,我用专业知识为你维权”。或许,这就是“追星”的最高境界了吧。
“细节为王”与“大道至简”
2020年12月23日,讲述会决赛在江苏省检察院举办。“童话大王”亲临现场并在台上讲了20多分钟故事,让讲述会充满了惊喜。
无数个用心的细节,铸就了最后观众的沉浸感。
在彩排时,评审团担心先导片和PPT不能做到无缝对接。对此,专业技术公司的支持解决了这一难题。
成功策划过“美好生活的法律守护者”案例演说会等大型活动的董安庆调研员和《清风苑》总编王栋则对选手进行了48小时“魔鬼训练”,10名讲述者从“情绪融入”、控场到走台、手势等都得到很大提升。
在10个节目的排序中,我们也几经斟酌,最终将《真假爸爸》排在第一。因为我们有信心其电影质感的先导片能够将观众代入讲述会的情景,而95后“检察新鲜人”蓬勃朝气的讲述也很适合开场,而第二个和第三个讲述故事则为《废墟之上》和《铅弹击中6岁男童头颅后》。我们深信,观众听完这两个故事会对讲述会产生足够的信心。其后几个案件故事各具特点,在穿插中注意“大”案与“小”案、“烧脑”与“温情”的搭配,压轴的则是《当“童话大王”遇上“盗版大王”》。
制作精良的节目单也给现场观众很多惊喜,得到了很多同事“特别大气”的评价。在众多色彩中,节目单选定了最具检察元素的深海蓝。内页,极具江苏元素的湖光山色背景中,是精心排版的10个讲述故事标题及10位讲述人和所在院;正面,精心设计的“我的案件我来说”艺术字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反面,则是这场讲述会一直坚守的初心——“精彩的检察办案需要精彩的讲述”。
在无数个用心的细节之外,讲述会在很多方面又摒弃了繁复,坚持“大道至简”。主持人和讲述者没有豪华礼服,穿的都是检察制服。选票只有一页A4纸打印,简洁的勾选框之外,给评委留下了三分之一空白,让他们写下最喜欢的讲述故事和理由,以及对讲述活动的评价和建议。
“最喜欢第三个办案故事,首先是办案检察官对故事的讲述、对小男孩的同情牵动了我的心;其次,是办案检察官对案件的认真努力程度打动了我。”
“最喜欢《废墟之上》,讲得精彩、震撼,承办检察官的讲述沉稳、大气,凸显了检察官在办案中的职责担当。”
“让检察官办案、写案、说案,是提升检察官素养的有效举措,也是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需要。”
这些选票我都收藏了。评委一笔一画写下的评价,我读了很多遍。如何因应时代变化,以更生动、更清新的方式讲好检察故事?如何让观众在我们的讲述中有情感共鸣、有获得感?我们将不懈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