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为国为民的青年英烈,我们是不忘初心的90后检察人。
值建党百年之际,在五四青年节,我们穿越时空和他们相遇。
他们把舍身取义的气概和一往无前的的精神传递给我们,点燃了我们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心。
让我们一起在字里行间感悟初心使命,汲取精神力量吧。
青年英烈
“女中丈夫”孙晓梅:
国不保?家何能存!
孙晓梅(1914—1943),浙江富阳县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她致力于宣传抗日及减租减息运动。1938年10月,孙晓梅化装投亲难民,至皖南泾县参加新四军教导队学习,1940年夏,奉命奔赴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从事民运工作,并加入共产党。
1941年10月,孙晓梅奉调到中共长江工委,负责长江工委与路北特委间的政治交通工作。遇有重大任务,或在斗争紧要关头,孙晓梅总是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她果断、泼辣和无畏的工作作风,深受人们钦佩,不少和她一起工作过的人,都称赞她是“女中丈夫”。
直至1943年4月,孙晓梅护送一批党的干部渡江北上后返回根据地途中,不幸被日军宪兵队的特工人员所捕。面对威逼利诱,孙晓梅宁死不屈,大义凛然。1943年5月初,恼羞成怒的日寇将她押至南京龙潭老虎山坳杀害。孙晓梅壮烈殉国,年仅29岁。
我的感悟
南京市检察院
彭亚哲
读了她的抗战家书,我明白了面对国破山河碎,孙晓梅毅然以柔嫩的肩膀担起民族大义,扛起责任担当,以牺牲个人照亮民族前行道路的信仰,以作为共产党员的无上荣光,我们的民族才有了希望,国家才得以富强,人民才拥有今天的幸福时光。
中国共产党点燃星星之火,历经百年,已成燎原之势,回望这段历史,感悟先烈们留下的信念和精神,我们方能立足于平凡岗位,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青年英烈
“巾帼英雄”刘惠馨: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惠馨(1914-1941),1935年,在校期间,她参加中大“学联”,组织了农村抗日宣传队,积极投入爱国学生运动。1938年,刘惠馨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41年1月20日,国民党特务根据叛徒的供述,秘密逮捕了中共鄂西特委书记何功伟和正在哺乳的特委妇女部长刘惠馨母女。他们坚信共产主义真理,宁死不屈,拒不投降,显示了共产党员的崇高革命气节和坚强意志。
刘惠馨入狱时孩子还没满月。特务以为她是“女流之辈”,又是拖着孩子的母亲,只要一硬压,她就会垮。然而酷刑并未把她压垮,反而使她更加坚定了,面对特务的审问和利诱、叛徒的劝降,刘惠馨始终态度安详,旁若无人,一字不吐。1941年11月17日,她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恩施方家坝,年仅26岁。
我的感悟
连云港市灌云县检察院
屠乔乔
刘惠馨烈士作为革命时期的青年女性,且初为人母,却始终坚贞不渝、视死如归,威胁利诱难撼其爱国心。她的一生短暂却熠熠生辉,她的智慧与忠诚、坚韧与无畏影响着广大年轻女性的思想和行动。时代没有选择让我像她那样轰轰烈烈为祖国就义,但我有一颗同她一样爱党、爱祖国的心。英雄是伟大的,信仰是不死的。作为一名青年检察干警,在刘惠馨烈士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的感召下,我将更加努力工作、发奋学习,让我的青春与新时代检察事业一同闪光。
青年英烈
“信念的坚守者”陈乔年:
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
陈乔年(1902-1928),陈独秀次子,中国共产党第五届中央委员,二十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兄长陈延年牺牲后,陈乔年临危受命,担任了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义无反顾地追随着哥哥的脚步前往上海,当时江苏、上海地区的环境极为险恶,陈乔年机动灵活与敌人周旋,秘密深入工厂、机关和学校恢复被反动派破坏的党组织,1928年陈乔年被捕,受尽酷刑后他却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同年6月6日,陈乔年在上海枫林桥畔被枪杀,年仅26岁。
陈乔年的牺牲,使党失去了一位优秀党员,革命失去了一名坚强战士,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忠实的儿子。陈乔年的英名和他的革命业绩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心中。
我的感悟
靖江市检察院
许筱莲
通过学习党史,重温陈乔年等一批年轻同志视死如归的壮举,我对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更为坚定。
其一筑牢忠诚检魂。在理论学习中提高政治觉悟、加强党性修养,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忠于党、忠于检察事业的坚定信仰。其二践行为民宗旨。从党史中汲取历史经验,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党的革命理想至信而执着,对党的宗旨忠诚而担当,真正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其三发扬优秀品格。党史人物无一例外都具备艰苦奋斗、甘于牺牲奉献的特质,身处和平年代的青年党员更应延续红色基因,继续艰苦奋斗,事事精进,日日进取。
青年英烈
“最英勇的战士”罗亦农:
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
罗亦农(1902-1928),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易俗河雷公塘,原名罗善扬,字慎斋,后改名亦农,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曾领导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
“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这正是罗亦农同志在慷慨赴死前交给组织的答卷,这首绝命诗向敌人们展现了罗亦农同志坚贞不屈的精神意志与一名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罗亦农同志牺牲时未满26岁,是第一位牺牲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他无惧敌人的严刑拷打,无视敌人的威逼利诱,践行了其自身所言“我们如果害怕,就不是一个共产党员!黑暗终将过去,胜利是属于人民的”。罗亦农同志在不足26年的生命中先后举行了200多次不同形式的工人罢工运动,共组织领导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三次,为党的早期思想宣传与组织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的感悟
睢宁县检察院
胡金明
罗亦农同志的革命事迹与牺牲精神是我们每一位青年干警都应牢记在心、认真学习的精神财富。在今后,我要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到检察事业和为民服务中去,不怕艰苦、不惧牺牲,正如罗亦农同志改名的初心一般,始终牢记一切为了无产阶级、一切为了人民,以勇立潮头、勇挑重担。
坚定信念的理论思想、攻坚克难的英雄传奇、前赴后继的革命牺牲、血汗交融的拼搏精神,这些都是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宝贵财富。作为新时代青年干警,我们有义务铭记党的历史、继承党的思想、发扬党的精神。
青年英烈
“刘胡兰式英雄”王华:
面对酷刑她视死如归
王华(1929-1947),女,塘沟人。1944年,15岁的王华担任村妇救会长,动员青年参军,组织妇女做军鞋、磨军面支援前线。1946年,王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周集区妇联副主任兼德方乡妇救会长。1947年4月28日,王华到梁庄工作,由于奸细告密而被捕。在敌人金钱的威逼利诱和烧红的犁铧烙脚等酷刑逼供下,王华坚贞不屈。敌人无计可施,便挖土坑将其活埋,那时的王华,年仅18岁。当时,周集区数千名百姓集中哀悼,淮海区党委授予王华“刘胡兰式英雄”的称号。
我的感悟
宿迁市宿豫区检察院
刘乃宁
作为一名90后共产党员和检察干警,我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习党史国史,从党史宝库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牢记自己的初心使命,学习革命先烈淡泊名利、深藏功名的思想,始终将群众和依法办案放在心上,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入党时庄严的承诺,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
策划:江苏检察网集群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编辑: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