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省法院举办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省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夏道虎出席并为老同志颁发纪念章。省法院共有79名老党员荣获该纪念章,年龄最大的98岁,党龄最长的80年。40名老同志出席此次活动。
在这场仪式上,老党员与青年干警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信仰对话,揭开了一段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
百年正是风华茂,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想岁月里我们党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展望未来时我们踌躇满志、信念坚定。请一起来听一听前辈们的故事。
军功章的故事
彭维鹏
现93岁,党龄77年,原省法院办公室副主任 。1943年2月入伍,随新四军、八路军、东北抗日联军,参加辽沈、平津两大战役。
彭维鹏自1943年2月入伍,先后随新四军、八路军、东北抗日联军参加了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中辽沈、平津两大战役。1951年2月,彭老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十九军第三师三四三团参加抗美援朝,率领连队参加了持续八个月的"三八线"阵地守卫战,可谓是"三战元老",迄今为止,彭老获得的各类奖章、纪念章有十四枚之多。
Q:您为什么少年入伍呢?
在没参加革命之前,日本人在我的家乡扫荡,烧杀抢掠,把许多房子都烧光了,我当时就想着,我要保护我的家乡和乡亲们,所以十多岁就参加了革命。
Q:您亲身经历的战争是什么样的?
当时,我方一个团对敌方一个加强团,敌众我寡,需要我们夜晚突破三道封锁线,每道封锁线都有一道围墙,我翻过围墙,每个墙头下面都堆满了尸体,踩上的都分不清是敌人还是战友。天气又很寒冷,我的脚都快冻废了。第二天,我们去打扫战场,我看到战场上的情况非常难过,打得非常惨烈,牺牲的同志也很多,村庄里面、村庄外面满眼看到的都是尸体,也有敌人的、也有我们的。
青年干警这样说
即便我们身处在这个和平年代,流血牺牲的情况却依然存在。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的负重前行。那些战争革命中所传承下来的坚定信仰、牺牲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永远值得铭记、也永远有人在实践的。
我想即使如今我们有着和平幸福的生活环境,老一辈们的"青山常在,信仰永存"也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请各位前辈们放心,我们九零后新一代同样会好好学习伟大的革命故事、革命精神。代际的更迭不断变化,精神的传承永远不变。
(政治部毛瑞瑶)
一道光的力量
徐影清
86岁,党龄69年,原省法院副院长。幼学之年因时局动荡、父亲亡故而失学,于1949年春天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开始从事地下革命工作。
1949年,胜利的曙光在神州大地初现,一位14岁的小姑娘,在国统区秘密地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数十年后她说:“那是一道光,给黑暗中痛苦、愤懑的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Q:您当初是如何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呢?
医院的挂号员胡均石,也是一个生活坎坷、对当时社会不满的人,和我很能说到一起。他常到生活书店借进步书籍看,我从他那里拿着看。有鲁迅的《彷徨》、《呐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沈志远的《通俗辩证法》,还有《新人生观讲话》等等。在书中,我找到了理想,找到了人生之路,特别是《新民主报》中介绍的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情况,激起了我对共产党、解放区的爱,我向往、追求新的生活,我盼望解放。
后来,经苏州地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林野介绍,我和胡均石参加了太湖县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入团后,组织决定,把刻写印刷材料的工作移到医院来。为了便于工作,林野以养病为名,住进医院的单人病房。白天,我们各自为病员、挂号员、护士。晚上,夜深人静时,我们三人聚集到林野的病房或X光室,用毯子或被子把窗户堵得严严实实,不让透出一丝光亮。由林野用拆去木框的钢板刻蜡纸,我和胡均石印刷、装订。经我们的手,刻印过《新民主报》《团报》《团章》《团证》《土地法大纲》等,印好的材料由交通员从林野处取走。
工作很辛苦,也有危险,但看到或听到我们刻印的小报、材料在群众中传播,起到了宣传群众的作用,我们就感到幸福,心是甜的。
青年干警这样说
风雨如磐的年代,徐老院长作为一名14岁的少年,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然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识,于危险重重的环境中挺身而出刻印宣传刊物。徐老是在她青年时期就已将报国之心、奋斗之志融入人生追求。这也让我想起前不久,一部讲述百年前一群热血青年携手探索救国道路、燃烧理想岁月的央视热播剧《觉醒年代》收官,有人说"真好看,还有续集吗?"一位网友答"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两万多人为这条回答点赞。听了彭老和徐老的讲述,我对这条回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想我们不光是不能忘记那一段岁月里像我们一样的年轻人,他们没有机会看到今天,但是他们把机会留给了我们。我想无论是1921年的新青年,还是2021年的新青年,虽生在不同时代,却都有各自的机缘与使命、际遇与挑战,都应该不问西东,只争朝夕。
(办公室王睿)
吹响新时代的号角
李佩佑
78岁,党龄55年,原省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Q:关于司法改革,在您任内有什么特别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一是推进法院机构改革。从1989年4月开始的15年间,先后成立了省法院执行庭、大政治部、刑二庭(职务犯罪)、法医技术处、宣传处、法警支队、老干部处、知识产权审判庭、法官协会、女法官协会、技术处(办公智能系统)、立案庭、审监庭、司法行政装备管理处等。法院内部所有事务形成了类别化系统化运行管理格局,进一步落实了责任制,较好地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
二是积极探索推进以审判方式改革为立案内容的审判改革。改革的指向主要是进入审判程序的案件,一律要公开开庭,俗话说“庭上见”,还强调能当庭宣判的都要当庭宣判,以提高效率。与此相配套,我们还实行了审判长负责制,就是谁审判谁负责。除此之外,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还试行了诉前调解方式,以化解案多人少的困境。
15年的法院工作,我深深体会到,法院工作所以能够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归根结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结果,只要我们自觉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找准定位,善于把党的意志和法院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法院就会有大显身手的机遇,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改革每深化一步,法院工作就应到向前推进一步。
青年干警这样说
李院长深情回忆了他所亲历的江苏法院十五年的奋斗历程,对我而言,这就是一次很鲜活很生动的院史教育。我第一次知道我们主楼的高度是88.8米,也深刻感受到省法院创业的艰难和奋斗的艰辛。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从前辈手中接过的这根接力棒浸满了前人的汗水。
几位老前辈在讲述中都提到,党叫干啥就干啥,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甘做革命的一颗螺丝钉。这其实是很基本的,但难就难在几十年如一日。我刚才算了一下,我是2007年入党的,如果有一天我有幸能够领这个奖章的话,那已经是36年后,希望到那个时候,我们也有很多的故事,讲给我们的后来者听。 (民一庭闫朋)
我感受到的是一种传承精神。正是一代代法院人不断接力、传承,才把江苏法治建设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现代化。我们作为省法院最年轻的一代人,一方面是这种传承的受益者,一方面也要努力把接力棒接稳、接好,继续传递下去。 (民六庭徐瑾)
活动现场,老同志纷纷发言,对青年干警提出殷殷希望。
一笔特殊的党费
2021年1月6日,省法院原院志办公室副主任吴文良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离世,享年91岁。去世前,老人嘱托家人,从个人积蓄中拿出人民币2万元,以一名67年党龄老党员身份,作为一笔特殊的党费,在他离世后交给党组织,以此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回报党的养育之恩。
活动中,吴文良老人的儿子吴刚同志为他的父亲交纳了这笔特殊的党费,省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机关党委书记孙效增代表党组织接收。
颁发纪念章
省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夏道虎为老同志颁发纪念章。
活动最后,与会人员齐唱《国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