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
以青春之我 创青春之中国
红日初升 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 一泻汪洋
时代的新征程已然开启
年轻人的光芒正在闪耀
愿每一个你
朝气蓬勃 熠熠生辉
有一分热 发一分光
以青春之我 创青春之中国
去拼搏 去创造
去遇见更好的自己
去造就更大的未来
值此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江苏高院推出【以青春之名】特辑,让我们看看法院队伍中的年轻人如何以青春追寻法治梦想,用奋斗书写人生华章。
王黎曼
王黎曼,1981年8月生,2005年8月进入法院工作,现任无锡中院司法鉴定处处长。曾获无锡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荣立二等功一次,个人三等功一次。
做党旗下的守门人
走出校门进入法院,我就一直在司法鉴定处工作。司法鉴定、保外就医,甚至是基本的法律知识,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新的。我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着一切新知识,在业余时间伏案苦读,通过了司法考试;向老同志学习经验、总结方法,终于成为了业务能手;即便是怀孕期间,我也未曾停止刑场勘验的工作。时光逐渐将我打磨成越发光彩的样子,我日渐看到每一份努力都在成就着更好的自己。
记得有一年酷暑当空,我们去评估一栋未完工的大楼。大楼约有二三十层之高,大楼却没有通电,内部一片漆黑。我们不得不打着手机的电筒,爬过一层又一层楼,一个房间又一个房间勘验过去。昏暗的灯光照着我们每一个同事的脸,汗流浃背四个字有了画面的诠释。工作完成时,每一个人都是疲惫不堪,申请人却竖起大拇指说"我从来没见过你们这么认真的评估勘验"。那一刻我觉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回首这十几年的工作历程,没有轰轰烈烈,有的只是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坚守。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随时随地做好接受考验的准备,为了每一个关键时刻、每一个普通民众挺身而出。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无锡市委组织部组建第一批党员先锋队,我被任命为火车站突击一队组长。面对组织召唤,我和30名法院干警义无反顾披上"战袍",投身到抗疫工作中去。
突击一队的主要工作是疫情防疫重点地区旅客的分流和劝返工作,直接接触安徽、河南等高发地区的来锡旅客,隐性交叉感染风险极大,需要24小时值守。随着旅客返锡人数的不断增加,我们核查信息的工作量也不断加大,经常是这一车的旅客还没有处理完,下一车的旅客又来了。我们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做好审核和劝返工作,戴着口罩和护目镜、穿着防护服,工作六个小时下来,身上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为了节约防护用品,我们在工作时间里不喝水也不去厕所,忍受着生理上的不便。我们都清楚,自己是疫情防线上的守门人,必须用辛苦与付出为群众撑起一道又一道安全之门。走出法庭,我们心中仍有天平;脱下法袍,我们内心依然滚烫。
一路走来,不曾忘记自己的初心,前路漫漫,许多考题仍然等待着我们回答,很多梦想也还期待着我们坚守;于漫漫长夜中,为每一个群众点亮那盏火把,于前行道路上,为每一个后来者指路。
黄琰
黄琰,1985年10月生,2012年8月进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现任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长,省委政法委法律专家库成员,全省法院扫黑除恶专家库成员。先后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被授予全省"扫黄打非"工作先进个人、全省法院调研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18年,热爱刑事审判初心不改
我2012年博士毕业后进入省法院工作,毕业前导师和我谈心时说:"到了法律实务部门,要恪守自己的良知,努力办好案件;要用自己的学识、智识为司法实践作出应有的贡献。"九年前导师的临别赠语,一直萦绕我心,难以忘怀。
进入省法院工作后,我一直承担刑事审判调研工作。省法院的调研,对下指导功能是首要的。在调研中,我力图通过调研来发现、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为一线办案提供服务。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我逐步认识到, 书本得来的"学识"与实践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脱离实践的理论学识缺乏生命力和价值。而恪守良知也并非简单的善恶判断,往往是不同价值之间的两难选择,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准确拿捏此中分寸。
我还记得写的第一份调研报告。我接到任务就毒品案件刑事政策起草向审委会做专题汇报,深感压力巨大。当时我几乎没有办案经验,虽然读书期间撰写过理论文章,但毒品犯罪的刑事政策包括共同犯罪、上下线犯罪的量刑把握等是很复杂的问题,写好很不容易。最初一稿依托于以往资料和所学理论完成,但总觉得针对性不强,深度不够,反复修改仍不满意,临近交稿时还是下定决心,把省法院过往两年的上百件毒品犯罪案件材料全部调出,逐案分析问题,研究裁判尺度,提出政策把握意见。最终这份报告得到了审委会的高度评价,并下发全省法院。看到自己的努力能够服务和影响司法实践,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九年来,我专注于解决审判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起草了上百篇的各类调研报告、分析报告,完成了最高法院、省法学会、省社科联、省法院十多项调研课题,执笔完成十余份省内规范性文件。在这系列调研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将所学知识与实践需求相结合,寻找服务实践办案的最佳点。
2018年11月,新刑事诉讼法修订通过,增设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这是一项全新的诉讼制度,虽然已经过前期试点,但作为法律实施后,其适用的范围和标准是什么?如何把握认罪认罚的自愿性审查要求?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摆在司法实践面前。
领导作出决策,要求起草一份规范性文件来推动这项制度尽快有效施行。这一任务时间紧、挑战大,最为困难的是,理论实践思想准备不够充分,很多认识存在分歧。为了起草好这个文件,我充分吸收了试点地区的问题和经验,翻阅了大量的论文专著,多次向全国人大、最高法院立法参与人员请教立法意图和司法观点,形成初稿后,又多次在政法委组织下与公检司等业务部门反复会商,先后大的修改就有八次,小修改难以计数,最终形成了53条一万余字的指导意见文本。文件在全国率先发布后,取得了很好的反响,70%的内容被其后的两高两部指导意见所吸收。
在工作中,我也一直探索将法律判断与司法良知相融合、相统一,在办案和调研中恪守司法良知。2020年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国家采取了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措施,在严惩妨害疫情防控犯罪的大背景下,一批抗拒疫情防控措施的刑事被告人被诉到法院,大多被判处刑罚。但我们在调研时发现,一味从严并不符合司法实际,有的被告人虽然抗拒疫情防控,但有其生产生活需要等客观原因,对其一律定罪甚至从严处罚,有违朴素的司法良知。经过会商讨论我们下发了会议纪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做法。
新时代赋予刑事审判工作新的要求,面对刑事立法的不断更新,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变化,司法实践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我毕业后就在刑事审判庭工作,从大学接触刑法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8年,还是很热爱刑事审判这份事业。去年十一月,我走上了新的岗位,越发感到重任在肩,法治建设征途中,年轻人只有多担重担,才能不负时代,不辱使命。
李梦龙
李梦龙,1988年6月生,2013年8月进入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现任南通中院刑一庭四级法官助理,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团支部书记。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借调至最高人民法院扫黑办工作,参与起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办理恶势力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等3个法律政策文件,执笔起草相关文件的理解与适用。先后荣记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2次,获评南通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通报表扬个人等多项荣誉。
做法治星辰大海中那颗闪亮的星
因为母亲是检察官的缘故,耳濡目染下,我从小便对法律有着一种天然的热爱,梦想能成为一名好法官。
2013年,我如愿考进了南通中院。当时院里正在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很幸运,我一进院便拜全国优秀法官、全省审判业务专家杜开林为师。时值安哥拉特大绑架案在南通中院一审审理,由师父杜开林担任审判长和承办法官。作为公安部"5.11"专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案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系重大疑难复杂案件。
我看到,从案件受理那天起,师父就每天泡在办公室里研析案卷,挑灯夜战到十一、二点都是常事。由于对案情了然于胸,庭审驾驭得当,原本需要一周左右的庭审,师父只用了一天半时间便顺利完成。面对拒不认罪的被告人顾某某,他从如小山一般的卷宗中找寻蛛丝马迹,最后一张小纸条锁定了犯罪铁证,顾某某在铁的事实面前沮丧地低下了头。从师父身上,我明白了要成为一名好法官没有捷径,必须沉得下心,拿出绣花功夫才能办出铁案。我也暗下决心,要努力成为像师父那样的优秀法官。
2015年,南通地区发生一起奶奶踩死出生仅四天孙女的故意杀人案,当时此案在社会上充斥着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被告人是因重男轻女而杀害女婴,应当重判,而作为该案审判长的师父却提出了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十年的办理意见。"这么判会不会有些轻?"我有些疑惑。对此,师父利用庭审间隙对我进行了耐心、细致解答。原来,他经过仔细阅卷发现,此案被告人曾因集资诈骗被骗了二十几万,精神受到刺激,罹患癔症。家人也多次反映,被告人一旦受到刺激或者劳累就会做出令人费解的行为。
案发前,被告人在外地为家里几十亩蟹塘购买螃蟹苗,也不是很顺利,听闻儿媳生产匆忙赶回。此后,便一连几天在医院服侍,连日的劳顿使她抗压能力下降,终酿惨剧。因此,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已足以发挥刑罚的惩罚和警示功能,让被告人尽早回归家庭,也有利于将犯罪给社会及家庭带来的伤害降至最低,同时体现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师父的细致阅卷和缜密调查让我对"慎刑"二字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该案判决后,我便从刑罚惩罚、警示与家庭修复功能的衡平角度出发,就本案撰写了一篇5000余字的案例分析被《人民司法·案例》刊载,得到了上级法院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2018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如火如荼开展,我有幸被借调到最高人民法院扫黑办工作。刚到岗时,我就以每天只睡不到两个小时的拼劲儿,在三天时间里,圆满完成了领导交办的两个扫黑除恶全国性重大会议重要材料起草任务。一次高强度工作任务结束后,我在与妻子微信视频时直接晕倒了,不省人事,让远在南通的家人吓出一身冷汗。因为热爱,便不觉得辛苦,恢复后我仍然铆足拼劲,在一年借调时间里,我先后参与了3个法律政策文件的调研起草,完成了不少自己先前连想都不敢想的工作任务。
高品质调研方能推动高质量司法行稳致远。2020年11月,我被选为院青工委副主任、团支部书记,参与创办"通法青年学习社"实务研讨沙龙,带动身边青年干警积极践行"调研是更高层次审判"的理念,通过调研共同提升审判理念和业务水平。
"国徽在上,法袍在身,正义在心中……"未来路漫漫,我会继续朝着梦想彼岸奔跑,努力成为法治星辰大海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虽平凡但闪耀,虽微小但温热。